大理国真的很强大吗-唐朝和宋朝为何都没有打下来 (大理国怎么来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大理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大理国的前身是南诏国,唐玄宗时期有个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数次派兵攻打南诏,都没打下来,所以到宋太祖时期,兵临大理边境,没敢去打,但...
大理国的前身是南诏国,唐朝那会儿,唐玄宗为了个“冲冠一怒为红颜”,愣是派了好几拨兵去打南诏,愣是没啃下来;到了宋太祖时期,兵都压到大理边境了,他却没敢动手。不过说到底,这大理国其实也没多厉害。
宋挥玉斧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了宋朝,965年,他手下大将王全斌攻破了后蜀,这下蜀国边境就跟大理挨着了。
立功心切的王全斌赶紧献上一张云南地图,意思不言而喻——咱接着打大理,再立一功呗。
宋太祖瞅着地图,沉吟半天,最后掏出一把玉斧,对着地图上那条叫“大渡河”的河“唰”地一划,说:“此外非吾所有也。”
《读史方舆纪要》里记着:“宋初乾德三年,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引兵威服云南。艺祖以玉斧画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
意思就是:大渡河,就是宋朝的边界了,再往西,咱不要了。
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宋挥玉斧”,又叫“玉斧划界”。
后来这个词还写进了《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下联里,跟“汉习楼船”“唐标铁柱”这些典故并列,听着就挺唬人的: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宋太祖为啥不打大理?主要还是俩原因。
一是这俩国家有点“旧仇”。大理前身是南诏,宋朝前身是唐朝,当年唐玄宗跟南诏之间,就闹出过一件“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儿,把关系搞僵了。
二是宋朝刚建立那会儿,摊子还没收拾利索。北方有契丹这个大敌,南方还有南汉、南唐、吴越一堆小诸侯国没平定呢。再加上大理国皇帝当时还主动写信给宋朝,想搞好关系,所以两下里相安无事,一直挺融洽的。

冲冠一怒为红颜
公元750年,唐玄宗当皇帝那会儿,离大理国建国还差一百多年,南诏国正兴旺着。当时的南诏王阁罗凤带着老婆去拜见大唐的云南总督张虔陀,结果这张虔陀不是东西,不仅侮辱人家阁罗凤的老婆,还私下跟他要好处,阁罗凤没给,他就背后向朝廷告状,说南诏要造反。
阁罗凤哪受得了这个?回去直接带兵把张虔陀给宰了。
《旧唐书》里说:“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虽然杀了张虔陀,但阁罗凤其实没真想跟大唐撕破脸,赶紧上书跟唐玄宗解释,说自己也是被逼无奈。可那时候唐朝正盛世,大臣们想立功,唐玄宗也想“打狗还得看主人”,就决定出兵打南诏。
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带兵去打,被打得大败;754年,杨国忠又请战,主帅李宓跟阁罗凤还是哥们儿,结果自己带着五个儿子上了战场,最后全军覆没。这一仗把唐朝家底都快打空了,直接惹出了安史之乱。直到779年唐德宗上台,稍微平了点乱,又去打南诏,虽然赢了,但也没捞到啥好处。

大理或者南诏强在哪儿
再说回大理,其实南诏那时候也没多强,几次打赢唐朝,主要是占了俩便宜:
一是南诏跟吐蕃结盟,一起对付唐朝;二是那地方太遭罪了,大山、瘴气、毒虫,唐军还没走到南诏地界,自己人就先快熬不住了。
所以说,大理国真不算强,中原国家主要是懒得打,打下来也没啥用,就像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后把自己都搭进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