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锦衣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无论多么辉煌王朝,均难以逃脱衰亡,历史长河中出现太多类似情况,明王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不少人对他历史十分渴望了解,建立初期,败天下群...

admin

再辉煌的王朝,也逃不过衰亡的命,历史上这种事见得多了。明王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不少人对他历史特别感兴趣。建立初期,朱元璋打败天下群雄,统一中原,把元廷赶到漠北,完成了统一大业。建国后,朱元璋为了牢牢掌控朝中大臣,搞了个特务组织,专门盯着大臣的一举一动,好确保王朝安全,这个组织就是锦衣卫。

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图1)

锦衣卫建起来后,主要职责是保护皇帝安全,同时监视大臣,还享有一堆特权,职能就跟民国时期的中统、军统差不多。从职能上看,锦衣卫不算一线作战部队。但别小看他们,锦衣卫在明王朝那可是相当有名,不少大案要案都跟他们脱不了干系。

有人说锦衣卫就是个特务组织,其实他们更多是保护皇室安全的,是大明皇室最信任的武装力量,皇帝出门或者重要场合,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能看出来锦衣卫在明王朝的地位。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司法、监督、逮捕巡查这些权利,相当于有一定自治权。不光如此,他们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还积极收集情报,为打赢这场立过功。 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图1)

锦衣卫指挥使大多由皇帝亲信的将领当,朝中权势极大,谁也不敢轻易得罪。一旦得罪锦衣卫,可能就万劫不复了。朱元璋也改组过锦衣卫,但实际上根本没改变他们的基本职能,锦衣卫还能直接向皇上上奏。

后来啊,锦衣卫的权势越来越大,人数从最初的五千人,到了明朝末年,据说涨到了十五万这么多。这么多人,官民能不怕吗?不过这数字水分估计不小。要知道明朝末年,吃空饷那可是家常便饭,九边部队账面上的人数和实际差得老远。所以账面上十五万,实际能有一两万就不错了,这十五万的说法,听着就不靠谱。 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图1)

这时候的锦衣卫,早就忘了建卫的初衷,简直就是一帮官绅子弟升官发财的工具。他们打着锦衣卫的旗号没少干坏事,指望这群人保护明朝江山?根本不可能。真遇到危险,跑得比谁都快,只顾自己逃命。

从这就能看出,崇祯帝临死前得多绝望。曾经皇室最信赖的锦衣卫,早就烂透了,这让崇祯帝彻底绝望,只能在煤山上吊,两百多年的大明,就这么没了。 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图1)

崇祯刚上台的时候,一心想挽回局面,想当个名垂青史的皇帝。他特别信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指望他们能帮自己实现大愿望。结果这些人仗着崇祯给的权,没少干坏事。

崇祯想改变国家命运,可惜他没受过正经帝王教育,加上谁也信不过,换来换去辅臣,杀来杀去名将,本来还算明朗的政局,一步步被他搞砸了,最后王朝彻底玩完。不少官员根本不想救明朝,只顾自己享乐、拼命贪污,肥了自己的腰包,谁管国家死活。能看出来,崇祯是想做事的,就是方法不对,把国家快速带入了灭亡。 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图1)

明朝快完的时候,崇祯身边根本没人,他信得过的心腹,没一个愿意陪王朝死的。锦衣卫最后一任指挥使骆养性,压根不想指挥打仗,躲家里等着看局势怎么变。锦衣卫只能靠二把手李若琏,就他那点兵马,怎么挡得住李自成的千军万马。

北京被李自成占了之后,骆养性和其他大臣一块儿投降了。他因为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让其他官员被农民军追饷,不少人家破人亡,他自己倒是花钱免了灾。农民军在北京待了没几天,就被清军打跑了,清军成了北京的新主人。 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图1)

一个多月里,北京换了两次主人,京畿地区乱成一锅粥。多尔衮想起了曾经是锦衣卫指挥使的骆养性,就让他这个投降过去的人去天津稳定局势。几个月后,骆养性因为擅自见南明使者,被多尔衮罢了官。

骆养性本来该在崇祯危难的时候保护他,结果他啥责任没尽,躲一边看局势,给自己找后路。从这就能看出,明朝要完的时候,朝廷多不团结,两百多年的大明,才这么亡了。 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图1)

锦衣卫本来就是皇室的武装,不是一线打仗的,哪来十五万大军,有一两万就不错了。再说了,明朝末年锦衣卫根本没啥战斗力,指望那些官绅子弟保护崇祯?门儿都没有。再加上首领骆养性不主持大局,底下人自然“树倒猢狲散”。


上一篇: 最后什么结局-一个小县令当堂殴打锦衣卫 (董珊珊最后什么结局) 下一篇:明朝灭亡时锦衣卫为何不出手-它能帮明朝起死回生吗? (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命运)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