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还有哪些特务机构-明朝除了锦衣卫外 (还有哪些特务组织)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锦衣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锦衣卫和东厂是明代两大特务机构,虽然它们恶名昭著却被明代皇帝视为心腹,也是维护政权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大清入关后,尽管在顺治时期也有锦衣卫这个...

admin

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大概是历史上最让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了吧?这俩机构虽然名声臭,却是明朝皇帝的心腹大患(哦不,是心腹),帮着皇帝稳住政权的一把好手。

还有哪些特务机构-明朝除了锦衣卫外 (还有哪些特务组织)(图1)

要说特务机构,唐朝的“不良人”也算一个,虽然正史里提得不多,但确实是个遍布全国的大组织,各个州县都有他们的人,专门负责抓人查案。

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一方面,建文帝没死的谣言传得邪乎;另一方面,朝里不少大臣心里不服他。再加上内阁权力越来越大,老跟皇室争权,朱棣急需一个能牢牢抓在手里的特务机构。他觉得宫外的锦衣卫用着不太顺手,就琢磨着建个新的。他起兵的时候,郑和、道衍这些宦官和和尚帮过不少忙,所以在他眼里,还是宦官更靠谱,而且都在宫里,联系也方便。于是,东厂就这么诞生了。

到了雍正那儿,又给粘竿处加了个活儿:满大街小巷探消息,不管啥事儿,他都得知道。所以“粘竿处”就这么来了,还有个更吓人的外号叫“血滴子”,不过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玩意儿,谁也说不准,说不定是后人编的呢。

清朝人觉得明朝那套上行文书太麻烦,还看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就搞了个秘密奏折制度。让官员直接给皇帝写密折,不用经过内阁,跟皇帝一对一聊。这样一来,官员之间互相不知道对方跟皇上说了啥。皇帝也能直接掌握各地的官场动态,根本不用再搞专门的特务机构了。

顺治皇帝虽然年纪轻轻就没了,但他在位的时候,正好是清朝从关外到关内、旧制度往新制度转的重要阶段。他政策还算开明,让清朝能在关内站稳脚跟,国运也才长久起来。

朱棣当了皇帝后,更离不开特务机构了。一来他得位不正,对原来的文臣武将不放心;二来朱允炆下落不明,怕他哪天杀回来。所以干了俩大事:一是迁都北京,跳出朱允炆的老圈子;二是不再全靠锦衣卫,另设东厂。东厂抓在宦官手里,他好直接控制。这时候锦衣卫虽然跟东厂平级,但实际上因为沾亲带故(锦衣卫头领多是皇帝亲信),成了东厂的附属。

还有哪些特务机构-明朝除了锦衣卫外 (还有哪些特务组织)(图1)

清朝的军机处倒是避开了明朝宦官乱政的问题。密折制度从康熙晚年开始,雍正时期搞得更完善,既加强了皇权,又让官员之间互相盯着,免得他们串通一气骗皇帝。

但清朝不一样了,没有内外库之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最典型的就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国库直接成了皇帝的私房钱,专制集权玩得最疯的时候。朝廷里的大臣几乎都是满族人,汉人就算有,也进不了核心圈。这些满族大臣心里明白自己的位置:只要清朝安稳,他们才有好日子过。所以清朝初期像个空中楼阁,看着在上头,其实根基不稳。大家心里都有数,谁会跟皇帝争权啊?真要这么干,天下的汉人肯定跟着闹,最后啥样谁也说不准。而且这些大臣也珍惜自己的特权,不会瞎折腾。

明朝和其他朝代都证明过,锦衣卫这种机构,对维护统治有利有弊,就看皇帝怎么用。历朝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人打探消息,关键是一旦摆到明面上,就会搅乱司法。要是偷偷用,破坏力小点,臣民也更容易接受。

还有哪些特务机构-明朝除了锦衣卫外 (还有哪些特务组织)(图1)

雍正的粘竿处其实跟特务机构还不一样,只有收集情报的权力,没行动和处置权,跟明朝的厂卫系统差远了。雍正死后,乾隆上台,觉得大清都盛世了,不能学明朝用特务监控老百姓,就把粘竿处给撤了。

各地的督抚、提督、学政这些大官,都能写密折直接给皇帝。这样皇帝能直接知道基层的真实情况,还能让官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当皇帝的眼睛和耳朵。这跟特务机构,某种程度上有点像。


上一篇: 他们是如何领取俸禄的-明朝锦衣卫遍布全国各地 (他们是如何领证的英文) 下一篇:锦衣卫作为明朝特有的机构-锦衣卫是如何诞生的 (锦衣卫作为明君的小说)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