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能在蒙古大军的攻击下坚守数十年之久-南宋一个弹丸之地 (在蒙古国)
抗蒙36年之久的南宋合州钓鱼城,是以防御为核心的城池选址经典之作,钓鱼城护国门钓鱼城城址的一个特点是地势险峻,它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的钓鱼山顶,三面环水,城与山相结合,城墙沿陡峭的悬崖修建,城...
抗蒙36年的南宋合州钓鱼城,真算得上是城池选址里防御至上的经典案例了。

▲ 钓鱼城护国门
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的钓鱼山顶,三面都是水,城和山连在一起,城墙顺着悬崖峭壁修的,墙外坡度基本70多度,想爬上来简直难如登天。
位置贼重要,上头能管着三江水路,下头能护住重庆。城里低地都是好田,还有92口水井,足够自己养活自己,长期坚守没问题。
这么个精妙的选址,让宋军硬是扛住了蒙古好几次进攻,战绩相当亮眼。
1259年初,蒙古大汗蒙哥亲自带兵打钓鱼城,从二月一直打到七月,愣是没打下来。七月二十一号,蒙哥在一个台楼下边指挥,被南宋守将王坚瞅见了,立马用抛石机轰那台楼,蒙哥被飞石砸成重伤,没几天就死了。
之后南宋守军靠着这座城又顽强守了好多年,直到1278年,蒙军攻下重庆,他们才投降。
▲ 1259年时的蒙古帝国疆域
其实啊,古代攻城可不像影视剧里演的那么简单,就架云梯、撞城门。真正的大城攻坚,进攻方得面对一套以城墙为中心的立体防御体系,什么马面、瓮城、羊马墙、护城壕,全得应对。
中国古代的城池,大部分都是夯土墙,全靠人力挖土、夯土,每层夯土也就10到20厘米厚,一层一层往上夯。
夯土墙外砌烧制城砖的法子,西汉就有了,但普遍用起来是明朝以后的事。现在北京、南京、西安那些明城墙,都是里头夯土、外头砌城砖的结构。
城墙顶外侧有雉堞,凸起的地方一般高1.5米多,能给守城士兵当掩护;凹下去的是垛口,用来架兵器,或者士兵从这儿往下扔东西砸敌人。
城墙往外伸出来的长方形墙体叫马面,上边一般盖了敌楼,用来瞭望、存军械。马面的主要作用是打那些摸到城墙根下的敌人,实战中特别管用。
1624年明朝把辽东宁远城改建完了。改完后宁远城东西长800米,南北宽820米,总面积不大,就没修马面。不过外城四角各建了个城台,凸出城墙20米左右,「样子像长爪,能自己救自己」,其实起了马面的作用。明军在城台上摆了11门红夷大炮之类的火器,能打270度。
▲ 宁远之战
1626年,努尔哈赤带六万后金军打宁远,明朝守将是袁崇焕,守军不到两万。正月二十三,后金军围了宁远,连着三天猛攻,虽然好几次冲到城墙下,但被城墙和城台的交叉火力打得死活上不去,就是破不了城。
虽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只承认「死了两个游击、两个备御,五百个兵」,但也写着,「皇上从25岁打仗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宁远这一座城没打下来,气呼呼地回去了」。努尔哈赤这辈子败得最惨的一次就是这,后来郁闷得生病,几个月就死了。
▲ 努尔哈赤
城门是里外连通的口子,古代城池的城门大多就一层厚木门,有的还不止一个门道,所以城门在整个防御体系里最薄弱。
为了保护城门,很多城池在城门外修了瓮城,半圆的、长方形的、梯形的都有,跟城墙连在一起。大点的瓮城还能屯兵,是守军反攻敌人的出发地。
北宋开封城1116年扩建完,有12座城门、9座水门,这几年考古挖出了5处瓮城遗址,面积五千到一万平方米。
还有的城把瓮城建在城门里头。明朝南京城的聚宝门就修了三座瓮城,都在城门里面;瓮城里还有27个藏兵洞,能屯三千多兵。
▲ 明南京城聚宝门复原
瓮城再往外,就是护城壕和羊马墙,防御体系最外层的这两样。护城壕是人工挖的深沟,一般离城墙30到40米,宽深看城池大小,灌上水就是护城河,也有用天然河当护城河的。羊马墙在城墙和护城壕中间,高两三米。
护城壕东周时候就普及了,羊马墙到唐朝末年才成熟起来。守军能靠着羊马墙,打那些填壕或者渡河过来的敌人。
就算敌人过了羊马墙,羊马墙和城墙中间那块地儿窄,兵力展不开,也用不上攻城器械,反倒让守军能居高临下,用守城器械打他们。
比如顺昌防御战。1140年六月,金军打顺昌(现在安徽阜阳)。顺昌是小城,北边有颍水,宋军就拿它当护城河。守将刘锜、陈规在原有城墙外又加了一道羊马墙,城墙和羊马墙上都开了暗门,方便调兵反击。
金军攻城时,虽然一部分兵冲过了护城河,但被羊马墙拦住,只能在羊马墙和护城河中间往宋军射箭,箭大多扎在城墙上了。宋军呢,「用神臂弓、强弩,从城上或暗门射敌人,箭无虚发,敌人一退,宋军步兵又上去截杀,淹死在河里的数都数不清,还打垮了金军几千铁骑。」
不光这样,刘锜还好几次通过羊马墙的暗门带兵夜袭金军,把他们打退了十五里。顺昌防御战最后宋军赢了。
顺昌主将之一陈规是个文官。他当德安府知府五年,先后打跑了李横等九个武装集团的长期围攻,战功特别厉害,「文臣里能镇守一方有威名的,就数陈规了。」
陈规把他守城的经验写成《守城机要》,这书是我国古代最有用的守城兵书之一。
古代城池还有些特别的防御设计,比如曹魏邺城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都是八丈到十丈高的台式堡垒。魏明帝在洛阳修的金墉城,占了城西北的高处,能控制全城,算是「城里城」。唐朝焉耆都督府城外有7座弩台,是外围的「火力点」。但这些设计只在特定时期、特定地方有,没怎么普及。
▲ 今天重建的金虎台
选址再好,设计再妙,城池想坚固,还得靠严格控制施工质量。这方面最出名的大概就是统万城了。
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了「大夏」国。413年,他让叱干阿利征发十万人修国都,意思「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取名「统万城。」
城墙用砂、黏土、石灰加水的三合土夯的。为了确保质量,叱干阿利搞了特别狠的质检。每天筑完城,分段让人拿铁锥扎夯土层,要是能扎进一寸以上,修这段的人全杀;扎不进一寸,质检的人就得死。
▲ 统万城遗址
这么一来,统万城修得特别结实,「城基跟铁石似的,攻都攻不进去。」到现在还有些遗址保存得挺好。
叱干阿利这法子太狠,不值得学,古代也有其他质检办法。比如南宋时,由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检查军匠烧的城砖质量。明朝初年修南京城,外砌的城砖是长江下游33个府、149个县供的,每块砖上都有铭文,写着府县名、造砖人、窑匠的名字,出了问题一查一个准。
其实根本没攻不破的城,那些城池里凝结的,是一个国家的智慧、实力,还有信念和胸怀。大概这才是「坚城」真正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