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击退后金最彪悍的骑兵-明朝最牛的两支特殊军队 (以少胜多之战)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之后,他的雄心壮志被进一步点燃,同时为了掠夺更多的人口、抢占更大的地盘,他将主意打到了疆土万里、人口亿万的大明朝身上,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发布了,七大恨,的...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了“后金”后,野心也跟着膨胀了。不光想抢更多人、占更大地盘,把目光直接盯上了疆土万里、人口亿万的大明朝。1618年,他在盛京甩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跟明朝的数十年战争就这么打响了。
“萨尔浒一战”明军十一万被打得只剩一半不到,后金抢走的粮草辷重更是堆成小山。这一仗彻底把辽东战局搅天翻地覆,明朝和后金的国运也跟着拐了弯。之后明朝只能缩在城里守着,主动出去打仗的时候少之又少。
八旗骑兵在野战里那叫一个猛,好多明军见了他们就发怵。但今天说的“浑河之战”,偏偏是明朝跟后金野战里,特别少见的一次——人少打人多,愣是没吃亏,还把后金军揍得够呛。川军“白杆兵”和浙兵“戚家军”在战场上那股子不要命的劲儿,几百年后的人读起来,还是会觉得热血沸腾,打心底里佩服!这些大明将士用血在浑河两岸,写了一篇抵抗外敌的悲壮诗篇。
(一)
1620年十月,辽东经略熊廷弼被撸了,接替他的袁应泰为了笼络人心,不再像之前那么严军纪了。他对打仗一窍不通,全凭自己高兴来,把熊廷弼定下的规矩全改了。
没多久蒙古各部遭了雪灾,灾民没饭吃,跑进关里讨饭,袁应泰想靠他们扩充兵力,来者不拒,全安顿在辽阳、沈阳这些地方。可这些游牧民本来就剽悍,进来后偷鸡摸狗的事没断,查来查去,全是他们干的。
将领童仲揆、尤世功赶紧劝袁应泰,说这些蒙古人得仔细查查,别让后金的探子混进来。袁应泰正得意自己用蒙古人挡后金的招呢,根本不听劝。
他这些小动作,努尔哈赤门儿清。这哥们儿把《三国演义》当兵书看,早就惦记上沈阳了,混进城的蒙古人里,就有他安排的内应。看着新任辽东经这么“配合”,努尔哈赤决定再给他“加个码”。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皇帝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带着五万八旗兵杀到沈阳城下。他打仗贼稳,不急着攻城,在城东七里河北岸搭了个木城驻着。当时的沈阳城固若金汤,史书说“城颇坚,城外浚壕,伐木为栅,埋伏火炮”。城外挖了十道深坑,坑底插满尖木桩,后面还有四道大壕,壕里也全是尖桩,外面又立了大栅栏,沿着壕摆了楯车,每车架两门大炮四门小炮,两车之间再摆五门大炮。城里由总兵贺世贤、尤世功守着,各带一万多人。
努尔哈赤和手下商量好了,使个诱敌的计策。三月十二日,他先派几十个侦察兵过壕侦查,被尤世功的家丁追着打,死了四个。
p> 勇猛但缺心眼的贺世贤开始小瞧后金军了,改了“守城”的打算,非要“出去打”。第二天,努尔哈赤又派几个老弱兵到城下骂街,喝醉的贺世贤火了,带着一千多家人丁就冲出去,临走前吹牛说“要把敌人全干趴下”。一交手,金兵“按计划假装败退”,贺世贤追着打,“一股脑往前冲”。很快进了包围圈,后金“精骑四合”,把明军围得死死的,打了一仗,明军惨败。
贺世贤哪还有之前的威风,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他“身上中了四箭”,带着残兵边打边退,退到沈阳城下,结果吊桥绳子早被努尔哈赤派进城诈降的蒙古、女真人砍了。八旗骑兵追上来,顺手杀了贺世贤和来救的尤世功,配合细作攻下了群龙无首的沈阳城。
奉命救沈阳的一万多明军,在援辽总兵童仲揆和陈策带领下刚到浑河(流经抚顺、沈阳、鞍山、营口等地),就听说沈阳丢了。他们本来打算和城里明军里应外合夹击后金,现在计划泡汤了。
正当陈策准备撤军时,将领们全急了:“我们救不了沈阳,在这待三年干嘛!”萨尔浒之战后,躲在后宫和大臣躲猫猫、好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也坐不住了,赶紧下诏调宣府、大同、山西、四川、浙江的精锐来辽东。
援军里有两支特别的兵:一支是女将秦良玉手下的“白杆兵”,这兵种能打硬仗,擅长山地战,士兵拿的白杆枪用白蜡树杆子,上面带刃下面带铁环,作战时能砍能拉,铁环还能当锤子。播州之役后,秦良玉派哥哥秦邦屏带四千人来了;另一支更牛,是斩了十多万倭寇的“戚家军”,领头的戚继光侄子戚金,带了三千人。
这两支兵正好在童仲揆和陈策手下,将领们都想打,两位总兵商量后部署:副总兵秦邦屏和游击周敦吉带“白杆兵”先过河,在桥北扎营;童仲揆、陈策和副将戚金、参将张明世带浙兵三千在桥南扎营。
“白杆兵”一和八旗骑兵碰上,硬仗就打响了。号称野战无敌的八旗兵冲了好几次营,结果人少的“白杆兵”个个不要命,死守阵地,用特殊武器给敌人造成很大杀伤。恶战过后,居然打退了八旗兵里最精锐的红巴甲喇军。
p> 后金那边炸了锅,他们不敢相信平时只会缩在城里守的明军,阵地战能打赢自己。一向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也急了,骑兵不行换步兵,结果还是一样,后金死了伤了几千人,还是拿“白杆兵”没辙。(“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满文老档》)、(“诸将奋勇迎击,败白标兵,又败黄标兵,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擒后金一参将、二游击。“川兵营甚坚”。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关键时刻,汉奸又“立功”了。明朝降将李永芳从沈阳俘虏里找来一批炮手,用重金收买,让他们架炮打“白杆兵”。连番血战后,“白杆兵”又累又饿,在炮火下伤亡惨重。(“李永芳得中国炮手,亲释其缚,人赏千金,即用以攻川兵,无不立碎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接着,后金军借着炮火威势,用骑兵两翼夹击,“白杆兵”阵型很快垮了。副总兵秦邦屏、游击周敦吉和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都战死了。将领周世禄从西北逃出,邓起龙、袁见龙夺桥往西跑,带着几百残兵躲进桥南营里,和浙兵汇合。
(二)
惨胜的后金军开始小瞧不得明军了,努尔哈赤也提醒手下,对岸的“戚家军”比“白杆兵”还厉害,千万别掉以轻心。
稍作休整,后金调集生力军冲向“戚家军”营。总兵陈策、童仲揆和猛将戚金没被“白杆兵”的失利影响,毕竟他们展现的战斗力证明,川军的荣耀不是吹的。明军将领用戚继光留下的“车阵”和“火铳三叠阵”拒敌,沉着指挥,用火器和弓弩射杀冲锋的后金兵。偶尔冲到阵前的,也成了“戚家军”狼筅下的亡魂。
明军强大的火力一度把后金军压得不敢上前,但后金兵多,各营能轮番上,明军的火药和箭很快射光了。两军开始短兵相接,真刀真枪地拼命。明军用“鸳鸯阵”防守,狼筅手、藤牌手、刀手轮流上前厮杀。特别是从日本刀改良的戚家刀,锋利得很,给后金军造成巨大杀伤。从中午打到天黑,数倍于他们的后金军愣是没啃下这支几千人的队伍。有的八旗兵被战况吓破了胆,直接撤了。
▲袁应泰(?-1621年),字大来,凤翔人。晚明官员,东林党人。
不久,坏消息传来:来支援的三万明军,在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带领下,到白塔铺后,虽然打跑了后金将领雅松的二百多侦察兵,却因为害怕后金主力不敢前进。接着又被皇太极带着几千八旗骑兵打回来,丢下几千具尸体,狼狈逃窜。
辽东经略袁应泰更被后金军吓破了胆,童仲揆他们几次求援,他都以后金太强、派兵也扭转不了局面为由拒绝,自己缩在辽阳城里。面对重兵包围,援军断绝,明军意志却没动摇,依然跟后金军拼命。
后金兵源源不断涌上来,把明军围得越来越小。“戚家军”将士体力渐渐不支,总兵陈策砍死十多个敌人后,浑身十几处受伤,鲜血染红甲衣,战死。另一总兵童仲揆眼看不行,想带亲信突围,刚翻身上马,副将戚金一把拉住缰绳,大喝:“大丈夫报国就在今天!”
这一嗓子把童仲揆吼得脸通红,血往头顶涌,他放弃了突围,跟着戚金又杀回了血里糊拉的战场。剩下的将士用“鸳鸯阵”把他俩围在中间,拼死抵抗越来越多的后金军。他们像惊涛里的扁舟,风雨再大,也不怕!
连番苦战后,后金兵没了耐心和勇气,收缩包围圈。努尔哈赤一声令下,无数弓箭像蝗虫一样射进残存的明军阵中。童仲癸、副将戚金、将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一百二十多大小将校全战死了,只有少数人突围。成军以来横扫倭寇、数败蒙古、抗倭援朝的“戚家军”,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但他们抗倭的功绩和不灭的军魂,永远刻在汉家儿女心里。
“浑河之战”后,朝廷派人来抚慰突围回辽阳的将士,要重赏他们。没想到这些将士痛哭流涕,死活不要,说不能和袍泽同生共死是遗憾,只愿再上战场,不让“戚家军”的威名蒙尘。朝廷和百姓感叹,春秋以来的国士之风,在这些普通士兵身上又看到了。(后续:这些幸存将士在十日后的“辽阳之战”中全部牺牲,鲜血染红了摇摇欲坠的明朝山河)
▲明末辽东形势图
他们虽然败了,但比胜利者更值得尊敬。他们败给了昏聩的君主、党争不断的朝廷、无能的经略、怯懦的援军和断掉的后勤,还败给了数倍于自己、正处于战力巅峰的彪悍八旗军。
“浑河之战”传开后,明人都觉得脸上有光,《明熹宗录》说他们“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
第三方,当时满浦佥使郑忠信给朝鲜的报告里写:“虏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也记载:“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
后来清朝史料说:“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一个记得英雄的民族,才真的有希望。陈策、童仲癸、秦邦屏、戚金、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这些威武不屈、壮烈殉国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国家危难时,他们超越利益生死,挺身而出,捍卫了军人的荣耀,展现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的不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