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眼镜用什么-古代读书人近视了怎么办 (没有眼镜用什么代替)
古人读书刻苦,眼睛难道不会近视吗?答案是有,只是数量少一些而已,就是发现,也不知道啥叫近视,在那个没有眼镜没有激光治疗术的时代,要怎么熬过被老眼昏花和近视眼折磨的漫长岁月?白天读书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
白天读书靠自然光,眼睛累主要在晚上。蜡烛大概是唐代才正式用起来的,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虫拉的分泌物。白蜡熔点82.9℃,硬邦邦的,烧的时候不会化成水,那时候蜡烛才能做成细长的柱状。明代白蜡产量大了,就慢慢顶替了蜜蜡,成了蜡烛主要原料。

普通老百姓哪买得起蜡烛啊?晚上照明多用油灯。宋代灯油一般是植物油,既能吃又能点灯。“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会”,就是一斤灯油100文钱。有个叫乔行简的宋代读书人,书痴一个,经常熬夜,“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算下来一晚灯油大概5文钱,比蜡烛便宜不少。

再穷点,连灯油都烧不起,只能晚上借着月光读书。光线本来就暗,灯油烧起来还冒黑烟,所以像白居易、杨万里、黄庭坚、陆游这些大诗人,好多都有严重眼疾。韩愈也在文章里提过自己视力差,《祭十二郎文》里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欧阳修的近视记载在南宋叶梦得的书里,说他“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欧阳修为此挺苦恼,诗里写“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古人觉得护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眼睛多休息。刘禹锡就建议少看点书保护视力,他在诗里写“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还有个办法是用石菖蒲,《本草纲目》说“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被叫“花草四雅”,不光好看,主要它能吸收黑烟。也有人换灯油,把普通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的油,宋代赵浩的书里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还有一个老少咸宜的法子是外洗法。就是打盆热水,用手把水洒在闭着的眼睛上。据说苏轼写书写多了眼睛疼,“沃之而愈”;邵兴宗坚持洗眼,“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这法子有没有效不好说,但讲卫生总没错。古人还用针灸、吃药来恢复视力。

还能药补加食补。《本草纲目》里说不少药材能明目,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各种医书里也记载了不少治眼疾的方子,比如熟地、黄连、决明子这些配的地黄丸,巴戟天、肉苁蓉、枸杞、菊花配的菊晴丸等等。
那古代真没眼镜吗?当然不是。眼镜出现前,中国人早就发明了读书神器:放大镜。现在挖出来的最早的镜片,是东汉刘荆墓里出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直径1.3厘米,水晶直径1.1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能放大5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