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北宋盛行着谏言-尤其在宋仁宗一朝涌现哪位第一诤臣 (北宋盛行的原因)

北宋盛行着谏言,不仅百官受到台谏监督,皇帝也要受到台谏制约,尤其是在宋仁宗一朝,涌现了诸多因敢于犯颜直谏而名震天下的千古名臣,但是,被誉为,北宋第一诤臣,的却另有其人,那就是蔡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

admin

北宋那时候,谏言这事儿可太盛行了,不光百官得被台谏盯着,连皇帝也得受台谏约束。尤其是宋仁宗那会儿,出了好多敢跟皇帝硬顶、直言进谏的千古名臣。但要说谁才是那个最敢说的“北宋第一诤臣”,还真不是那些人,得是蔡襄。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位牛人。

北宋盛行着谏言-尤其在宋仁宗一朝涌现哪位第一诤臣 (北宋盛行的原因)(图1)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这家伙在北宋可不只是个官员,还是个大文学家、茶学家,书法更是一绝,跟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真实历史里的蔡襄,19岁就考中开封府乡试第一名,成了进士,从此开启了“敢说敢做不怕死”的仕途。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为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到饶州。余靖、尹洙、欧阳修也因为替范仲淹说话,一个个都被赶出京城。那时候蔡襄才25岁,官小得可怜,只是个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说话根本没分量,连站出来为范仲淹他们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可他不服啊,直接写了五首《四贤一不肖》诗,把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夸成“四贤”,把诬陷范仲淹的谏官高若讪骂成“不肖之徒”。

蔡襄这人,文采好得没话说,书法更是当时第一,所以这诗一写出来,京城内外全传疯了,官民争着抄,简直跟“洛阳纸贵”一个意思。

据当时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里写,连契丹使者都特意跑老远把这诗买回去刻成书,带回辽国贴在幽州馆里赏。后来张中庸出使辽国,居然发现蔡襄的五首诗就贴在使馆墙上。你想这诗得多火,连外国人都当宝贝。

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总算熬出头了,跟欧阳修、余靖、王素一起被任命为谏院谏官,有了“官方身份”,从此能名正言顺地跟皇帝“吐槽”了。

北宋盛行着谏言-尤其在宋仁宗一朝涌现哪位第一诤臣 (北宋盛行的原因)(图1)

《宋史·蔡襄传》里说,庆历四年(1044年),天宝寺着了场大火,安放佛牙舍利的灵塔被烧了,朝野上下都慌了,觉得是不祥之兆。宋仁宗决定把佛牙塔请进宫里供养,想用这个表示诚意,消灾免祸。

蔡襄一看,这哪儿行?在宫里重建佛牙塔,得花多少钱、费多少民力啊!他立马上书反对,说:“陛下该修的是人事,咋光信佛法呢?”直接点明这场灾祸的根子在皇上,不修人事、专信佛法是本末倒置,还反问:“舍利要真有灵,咋连自己住的塔都护不住呢?”意思就是:建塔供奉?没必要,不行!

要是直言进谏还算言官的本分,那抗旨不遵就是蔡襄的“独门绝活”了。皇佑六年(1054年),张贵妃受宠,病死了,宋仁宗哭得死去活来,追封她为温成皇后,还按最高规格给她办丧事。《温成皇后碑》的碑文拟好后,仁宗点名让蔡襄写,毕竟他是当时天下第一书法家嘛。

可蔡襄本来就不满意仁宗这么隆重地给张贵妃办后事,劝了好几次都没用,心里憋着一股火。这回仁宗让他写碑文,他直接摆手:“这不是我该干的活儿,管不了!不写!”嗯,就是这么横,爱咋咋地。

北宋盛行着谏言-尤其在宋仁宗一朝涌现哪位第一诤臣 (北宋盛行的原因)(图1)

蔡襄这人,有才是真有才,但也恃才傲物,脾气还特别拧,动不动就直言犯上、抗旨不遵。好在宋仁宗虽然每次都被他气够呛,气消了照样夸他、用他。仁宗在位时,蔡襄仕途一路挺顺,后来还做到了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管着全国的钱袋子,仁宗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

可宋仁宗一死,宋英宗继位,蔡襄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按老规矩,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下一步就该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再往上就能当宰相,到顶了。但宰相韩琦推荐欧阳修和蔡襄当参知政事时,英宗只用了欧阳修。蔡襄心里门儿清,这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京城待不下去了,主动请求去杭州当官。英宗二话没说,批准了。

以前翰林学士想外调,得求好几次皇上才批,这是规矩。宰相韩琦就问英宗:“蔡襄只求了一次就批了,这合不合礼数啊?”

英宗挺实在,说:“使襄不再乞,则如之何?”意思就是,要是蔡襄不主动求走,那可咋办?这老刺头,他是真怕。

治平四年八月十六日(1067年9月27日),蔡襄到杭州没多久就郁郁而终,才56岁。说到底,历朝历代的皇帝里,也就宋仁宗能受得了蔡襄。仁宗一走,蔡襄的时代也就到头了。


上一篇: 张耆是谁-他是如何帮助刘娥成为皇后的 (张耆字元弻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下一篇:宽容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宋仁宗到底有多仁慈 (宽容的背后)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