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唐朝为何还撑了一百五十余年-安史之乱后 (唐朝为啥)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事件,自此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扩大化,地方手握军政大权的藩镇多达四十余个,严重的威胁着唐政权的统治,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根据先前的历史经...

admin

安史之乱这事儿,大家都知道,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打那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全国各地手握军政大权的藩镇少说也有四十多个,搞得中央政府头都大了。感兴趣的读者跟我接着往下看。

咱们看历史就知道,不管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还是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地方将领要是手里兵权太重,中央迟早管不住,最后不是兵灾就是亡国。可奇怪的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央没怎么大力削藩,反而还增设了不少藩镇,更离谱的是,唐朝居然又撑了一百五十多年。

这就有意思了,藩镇割据越来越厉害,怎么反倒让唐朝多活了一百五十多年呢?

唐朝为何还撑了一百五十余年-安史之乱后 (唐朝为啥)(图1)

第一个原因,藩镇太多了,自己跟自己较劲。

唐朝中后期,全国藩镇加起来得有四十多个,星星点点散在各处。安史之乱把中央打怕了,也让他们看明白,地方军权太重不是好事。皇帝想削藩,但没那实力,没办法,只能多设几个藩镇,让它们互相牵制。

藩镇这职位,在唐朝那可是地方一把手,军政大权一把抓,权力大得吓人。朝廷反其道而行之,多设藩镇,表面上是给平乱的功臣、投降的叛将封赏,实际上是想把地方权力拆开,把地盘、钱、兵再分一分。等哪天中央有钱有兵了,再把这些权力收回来。

这么一来,朝廷多设藩镇,短期倒是能稳住局面,既削弱了地方单股势力,又让它们互相制衡,确实帮唐朝续了命。

再说说藩镇内部,自己人先乱起来了。

安史之乱后,藩镇表面上还认中央,算是有个安稳的政治环境,可它们内部早就乱成一锅粥了。为了争权夺利,自己人斗自己人。

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失败,其实也说明这些藩镇头子为了自己的富贵地位,啥事儿都能干出来,给后来的晚唐和五代十国开了个坏头。后来藩镇内部兵变多了去了,为了荣华富贵,杀老大抢位置的也不少。可这些人里,真正想造反夺天下的没几个,多数就是图个享乐,不想跟中央硬碰硬掉脑袋。所以藩镇自己内部换人,反倒帮唐朝多撑了会儿。 唐朝为何还撑了一百五十余年-安史之乱后 (唐朝为啥)(图1)

还有一点,北边的回纥帮了大忙。

回纥是唐朝的邻居,关系挺微妙。俩国一块儿干掉过薛延陀,唐朝也是回纥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军事上扯得挺近。安史之乱时唐朝自己搞不定,第一个就想到找回纥借兵。

当然回纥帮忙也不是白帮,提了不少条件,损害唐朝主权。但不管怎么说,回纥兵能打,帮唐朝很快平了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的强援,它也震慑了其他藩镇,让它们不敢轻易跟中央叫板,这对唐朝续命也有好处。

最后,南方这块儿根基还算稳。

虽然中后期藩镇乱糟糟的,但也不是所有节度使都不听中央的。比起北方,南方的藩镇老实多了。中央缺米给米,缺钱给钱,南方农业商业搞得不错,藩镇对中央的归属感也强,大部分时间还是受中央直接控制的。

南方条件好,经济发达,藩镇听话,唐朝的统治基础就还算扎实,这也帮着唐朝多活了一百五十多年。


上一篇: 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名将王方翼被以什么理由流放崖州 (武则天当政时为何丢掉大量国土) 下一篇:从总体局势来看-黑齿常之为唐朝的安定有哪些贡献 (从总体来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