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嗣拥兵自重-开启藩镇世袭的先例 (田承嗣为什么传位给侄子)
最初,在田承嗣刚开始兼并昭义的时候,立刻被大唐中央政府盯上了,那时候真是危机四伏,老田丝毫看不到胜算,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四面都是敌人,田承嗣顾了头,顾不了屁股,顾了左边、顾不了右边...
田承嗣刚兼并昭义那会儿,大唐中央政府立马就盯上他了,那时候他真是四面楚歌,连条活路都看不见。想当初,老田估计自己得凉凉,结果没想到,围剿他的几大军区,一个接一个掉链子,愣是让他给熬过去了。
四面都是敌人,田承嗣这边刚挡住一拨,那边又被人捅一刀,真是顾了头顾不了屁股。可没过多久,这围剿的架势就散了——为啥?因为几个主力军区,全都不想干了。

最先撂挑子的,是淄青军区。这理由现在听着都挺奇葩:皇帝让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和淄青节度使李正己联手打田承嗣,刚开始还行,结果淄青将士突然听说,成德军发的奖金比他们多好几倍,当场就炸了。大家干的活儿一样凭啥钱不一样?节度使李正急得直跳脚,说咱们军区财政紧张,大家以大局为重别计较,可将士们哪听得进去?这还没真开打呢,军营里就闹得鸡飞狗跳,李正己怕真出乱子,只好带着军队撤了。
李宝臣一看搭档跑了,自己也跟着退兵。两大主力说撤就撤,剩下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一个人,还打个屁?他也赶紧跟着撤了。这一下,围剿田承嗣的联军,直接散了大半。
李宝臣、正己会于枣强,进围贝州,田承嗣出兵救之。两军各飨士卒,成德赏厚,平卢赏薄;既罢,平卢士卒有怨言,正己恐其为变,引兵退,宝臣亦退。李忠臣闻之,释卫州,南渡河,屯阳武。
淄青这招玩得挺妙。第一,显得不是自己不想打,是手下闹情绪;第二,闹情绪也不能怪将士,实在是军区没钱。后来藩镇拒绝中央命令,这招用得可不少——说白了就是:皇帝您想让我们卖命,先把钱打过来呗!可皇帝哪敢随便给?这无底洞似的要钱,谁能填得满?
要是中央政府够硬气,见军区敢这样,派个太监或者心腹去骂一顿、逼着打,或许还行。可那时候中央早就没那威风了,只能干瞪眼。
后来还真有个军方大佬,打仗时没向中央要一分钱,全靠自家军区的钱。结果他手下的兵不干了:好听点是您体谅国家,难听点呢?我们辖区的百姓招谁惹谁了,得替您背锅?更有人骂:为了讨好皇帝,不管我们死活,你算什么东西?这帽子扣下来,哪个节度使扛得住?兵变、将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位大佬最后直接抽刀自尽了。
布发六州租赋以供军,将士不悦,曰:“故事,军出境,皆给朝廷。今尚书刮六州肌肉以奉军,虽尚书瘠已肥国,六州之人何罪乎!”宪诚阴蓄异志,因众心不悦,离间鼓扇之……布无如之何,叹曰:“功不成矣!”……奉表号哭,拜授幕僚李石,乃人启父灵,抽刀而言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遂刺心而死。
所以说,淄青节度使的态度很明确:不给钱,不动兵。别跟我扯你们辖区不交税所以中央没义务给,就那点地盘的赋税,够日常吃喝就不错了,现在要出远门打仗,不拨款想都别想。

其实啊,各大军区出境打仗中央负责后勤,早就成惯例了。所以后来他们对付中央,最常用的法子就是和叛军“默契配合”——明面上打,实际上随便占几座城就停下,回头跟中央报告“大捷,收复失地”,军费就能报销。这么拖几个月,皇帝一看国库空了,自然只能让他们撤军。
围剿田承嗣这事儿,被淄青这么一搅和,开局就不顺。可没多久,成德和幽州联军总算打赢了一仗,皇帝派了个太监去慰问李宝臣。李宝臣本来就烦太监,但人家代表皇帝,只好带着礼物去见,结果这太监当着他的面把礼物全扔街上,还破口大骂。
这下李宝臣的部下不干了:“田承嗣还没灭呢,中央就开始削藩了,这太监都敢这么欺负您,等田承嗣灭了,您还有活路吗?”李宝臣一听,哪还肯继续打田承嗣?
代宗嘉其功,使中贵人马承倩赍诏宣劳。承倩将归,止传舍,宝臣亲遗百缣。承倩诟詈,掷出道中;宝臣顾左右有愧色。还休府中,诸将散归,宝臣潜伺屏间,独武俊佩刀立于门下。召入,解刀与语曰:“见向者顽竖乎?”武俊曰:“今阁下有功尚尔,寇平后,天子以幅纸之诏召置京下,一匹夫耳,可乎?”宝臣曰:“为之若何?”武俊曰:“不如玩养承嗣,以为己资。”
现在看这段历史,总觉得要是没那个太监,结局可能不一样。其实不然,李宝臣心里跟明镜似的:帮皇帝灭了田承嗣,下一个收拾的就是自己。所以不管有没有太监,他都不会真卖力。除非他主动放弃藩镇地位,那可能吗?
拿太监说事,可比拿经济问题高明多了。这理由一摆,中央政府立马被动,自己还能站在道德高地上——看吧,不是我们不听话,是皇帝被太监带坏了!皇帝能怎么办?总不能为了安抚节度使,把自己身边的太监砍了吧?
更麻烦的是,节度使说“太监在军营无法无天”,太监回去肯定会说“他们对我无礼”。两边各执一词,皇帝信谁?史书自然信节度使,毕竟太监在文官和武将眼里,就是“邪恶贪婪”的代名词。可皇帝心里,太监可是自己人啊。但问题是,重用太监这事,拿到台面上,永远占不了理。
淄青撤军,理由是“没钱”;成德撤军,理由是“太监坏事儿”;幽州撤军,更离谱——全是李宝臣自己作的。
李宝臣被太监气得不想打了,这时候突然有个风水师跑来说,他发现李宝臣辖区有“天子之气”,能拿下幽州。李宝臣一听,脑子一热,真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转头就带兵打幽州。田承嗣趁机派人劝他:“帮皇帝打我,不是给自己挖坑吗?灭了田承嗣,下一个就是你。不如咱联手打幽州!”
李宝臣一听,觉得这“天意”太巧了,立马就打。结果刚开打,田承嗣就告诉他:“那风水师是我找的,逗你的呢!我现在自顾不暇,没法帮你打幽州,你自己看着办吧。”李宝臣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跟皇帝认错,说自己鬼迷心窍了。可这事儿一出,他哪还敢带兵打田承嗣?幽州那边也说了:“成德都打我们了,你还让我分兵?不行!”
这么一折腾,成德、淄青、幽州全退出了战争。其他军区一看,三大强藩都不干了,自己还掺和啥?中央政府也知道,再逼下去也没用,只能顺坡下驴,原谅田承嗣。
田承嗣这一波操作,把各路藩镇的心思摸得透透的,中央政府的威严,算是被他踩在地上了。后来再看这段历史,总觉得全是“田承嗣忽悠人”“李宝臣脑子短路”之类的戏剧性桥段。可要是把镜头拉远,就会发现:根本不是田承嗣多厉害,而是各大藩镇早就达成共识了——帮皇帝打田承嗣,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所以大家找各种理由摆烂,这才是真相。
田承嗣成功了,其他藩镇看着眼红,甚至那些地盘小的也想跟着折腾。可现实很快教会他们:挑战中央可以,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地行不行,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