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朱元璋 严刑峻法)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较之于其它朝代,明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特务机构横行,虽然说其它王朝或多或少都有专门的特务机构,但绝对不敢像明朝这么明目张胆,明朝的特务...
说到朱元璋,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毕竟这位皇帝的行事风格太有特点了。今天就聊聊明朝特务机构那些事儿,尤其是太监是怎么一步步坐大的。
和其他朝代比起来,明朝有个特别扎眼的特点——特务机构太猖狂了。别的朝代也不是没有特务,但谁敢像明朝这么明目张胆搞?
明朝的特务机构分两类,锦衣卫和诸厂。所谓的“诸厂”,其实就是东厂、西厂、内厂这些,说白了,就是太监们把持的特务机构,统称“诸厂”。而明朝的太监,就是靠这些厂子干预朝政,背了上千年的骂名。
一、明朝太监能崛起,还真得感谢他们自己——要不是靖难之役时豁出命帮朱棣,东厂压根儿不可能存在。
明朝刚建立那会儿,朱元璋就严令禁止太监干政,宫门口还挂了块铁牌警告。他在位时,对太监干政的打压可是狠到家了。
按理说,有朱元璋带头立规矩,还留了祖训严防死守,明朝不该太监猖狂成这样。结果呢?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给太监们挖的坑,全被他那个“不孝子”给填平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这年轻皇帝一登基,瞅好家伙,各地藩王手里都攥着兵,个个像狼一样盯着他,空有皇帝之名,其实早就被群狼围住了。

于是,在齐泰、黄子澄这些大臣撺掇下,朱允炆就想学西汉景帝,用雷厉风行的手段把那些藩王的兵权全收了。
一开始削藩挺顺利。在齐泰、黄子澄支持下,朱允炆很快就把第一个藩王给削了——周王朱橚。为啥先削他?他是燕王朱棣的亲弟弟,朱棣又是当时最牛的藩王,哥俩要是联手,麻烦就大了。
那为啥不先削朱棣?因为这小子战功赫赫,人缘还好,块硬骨头,削藩这种大事,肯定得先捡软的捏啊。
周王一被削,年轻的朱允炆就开始飘了,一个月内连削三个藩王,其中一个还气死了,搞得各地藩王人心惶惶。要说朱允炆到底年轻,削藩手段太猛,节奏也太快,要不是朱元璋余威还在,天下早反了!
不过朱允炆显然没意识到这点,两个月后,他又削了个岷王朱楩——这成了他削的最后一个藩王了。
建文元年七月,被朱允炆盯着的燕王朱棣突然使了个坏招,把北平城给端了。之后一个月,朱棣拉起旧部誓师,以“清君侧”为名,悍然出兵,靖难之役就这么开始了。

打仗打到一半,朱棣虽然能打,但毕竟是个藩王,力量还是比不上朝廷。加上朝廷那边也出了盛庸、铁弦这些能打的将军,战争打得并不顺利。
这时候,一个特殊群体开始发挥作用了——太监。前面说过,朱元璋和朱允炆时期,太监都没啥权力。但不管有没有权力,太监这身份太特殊了,很容易探听到各种消息。
这一点被朱棣拿捏得死死的。其实早年间,朱棣就看出太监的价值了。朱元璋打压太监那么狠的时候,朱棣就收留了一批有本事的太监,最出名的就是后来下西洋的郑和,还有领兵的狗儿、大外交家候显,都是他手下的太监。
说到底,人都有个攀比心。南京的太监们一看,跟着朱棣混的都吃香喝辣,再瞅瞅自己,惨兮兮的,心里立马不平衡了,纷纷跑去投靠朱棣。
这批太监一来,不仅带了大量情报,还帮朱棣把建文帝那边监控得死死的,这对后来的战争太关键了。
也正因为这批太监来得及时,朱棣打心底觉得是自己人。后来他当了皇帝,大肆封赏太监,还设立了东厂,这事儿就能说明问题了。太监群体从此彻底摆脱了朱元璋的束缚,借着朱棣的宠幸,开始在明朝干政了。
二、明朝特殊的权力架构,让皇帝总闹“人才危机”,为了对付文官和锦衣卫,启用太监只是迟早的事。
虽然太监做大始于朱棣,但从明朝的权力结构看,被重用只是迟早的事。
整个明朝,政治制度说白了就是一条——皇权必须高度集中。不管皇帝是聪明还是糊涂,在“集权”这事儿上,大家想法出奇的一致。为了集权,啥都能干,啥人都能用。
这点从朱元璋身上就看出来了。他刚上台时,靠设立锦衣卫、杀功臣、分封一堆儿子当藩王,把权力死死攥在自己手里。这些手段当时特有效,很快稳住了朝局,让明朝在刚建立那会儿,不仅能安心搞生产,还发动了八次北伐,把北元朝廷活活摁在捕鱼儿海。

要知道,不管多牛的王朝,刚建立时都虚。汉朝刚建立那会儿,打不过匈奴,只能靠和亲保平安,折腾了四代人才洗刷耻辱。唐朝刚开张,唐高祖李渊都一把年纪了,还得给突厥使臣下跪,才换来支持,后面才有那个享誉国际的盛唐。
明朝能在立国初期就有这么猛的战绩,跟朱元璋的施政方式分不开。
但时间一长,情况就变了。
锦衣卫作为唯一的特务机构,手里攥着大臣们的把柄,权力越来越大,后来连皇权都敢威胁。永乐年间,朱棣就意识到锦衣卫的危险,开始设东厂制衡它——这其实就是皇帝为了集权,重用太监的最早例子。

除了锦衣卫,朱元璋杀功臣也导致文官集团坐大,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已经成了威胁皇权的力量。那时候,负责监管大臣的东厂和锦衣卫渐渐变得官僚化,还互相使绊子,严重影响干活。
在这种条件下,皇帝为了维护集权,又本能想到了太监——实在没人了啊!文官抱团取暖,开国老将死的差不多了,武将又平时见不着,皇帝身边能信的,除了还能有谁?就剩太监了。于是明宪宗设西厂,明武宗设内厂,太监集团空前强大。
这么看,明朝重用太监真是大势所趋。这祸根,从明初就埋下了。
三、太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集权,但他们本身的危害也大,和文官集团的对抗更是给国家带来无穷灾难。
不过话说回来,太监能被皇帝重用,肯定是有他们的过人之处的,明朝历史上也证明过这点。
明太祖时期,太监影响力最小,但那时候皇帝和朝臣几乎势同水火,解决矛盾的手段只有杀戮。从长远看,这太危险了,皇帝杀太多,大臣要么消极怠工,要么造反,不利于朝廷稳定。
朱元璋也觉得这么下去不行,所以特别宠信仁德的太子朱标,靠太子来安抚大臣。就算朱标死了,他还是立了长孙朱允炆,这也跟朱允炆的仁德有关。

但到了朱棣时期,情况又回到了原点,皇帝必须直面朝臣,解决矛盾还是靠杀戮。时间长了,朱棣也觉得不对劲,开始找皇帝和朝臣之间的“缓冲带”,避免冲突。
这时候,太监又闪亮登场了。把太监夹在皇帝和文官中间传话,办成了是皇帝的功劳,办砸了是太监的锅,两边都好看,皆大欢喜!
可以说,太监的出现缓和了皇帝和朝臣的关系,维护了集权,也对国家稳定有贡献。但物有两面,太监确实有历史贡献,危害也不小。
这种危害不只是“陷害忠良”,而是顺着皇帝的意愿,祸害各方各面。明朝历史上最坑的太监,非王振莫属。这家伙哄着明英宗北伐,结果把明朝的精锐部队全赔进去了,差点把开国那帮老将的根都给刨了。

后来的西厂创始人汪直、八虎之首刘瑾、九千岁魏忠贤,早就过了“陷害忠良”的初级阶段,上升到掌控朝政或者跟文官互相倾轧,影响国家正常运转,祸害天下的程度了。
太监这东西,说到底就是封建社会的怪胎。朝代不一样,他们的活跃程度也不同。但从他们兴衰的过程,其实能看出皇权集中的变化,多少还是有点历史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