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在整编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屯驻大军-南宋初 (宋军编织)
屯驻大军是南宋的正规军,南宋初,宋军经历了由溃散到整编的过程,逐渐形成五支屯驻大军,后取消各行营护军番号,削减兵力,改名为某州府驻扎御前诸军,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构成南...
屯驻大军,说白了就是南宋的正规军。南宋刚那会儿,宋军经历了一阵子溃散,后来慢慢整编,慢慢攒出了五支屯驻大军。到了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给这些军定了番号,叫行营护军——川陕那边的吴玠军,成了右护军;长江中游的岳飞军,是后护军;长江下游的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他们的队伍,分别叫前护军、左护军、中护军。不过到了绍兴十一年,朝廷收了岳飞、韩世忠他们的兵权,后来就把这些行营护军的番号全取消了,兵力也砍了砍,改成了“某州府驻扎御前诸军”。

说到兵源,屯驻大兵其实就是南宋在抗金前线重新编组的中央军,归皇帝直辖,包括御前诸军、东京留守司军,还有陕西前线的中央军,都是正规军。南宋一开始,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吴玠、岳飞这五支大军是主力。到了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统一给他们换了番号,叫行营护军——前、左、中、右、后护军,这些就成了屯驻大兵的主要兵源。
后来屯驻大军怎么变的呢?到了南宋中期,朝廷陆续在好些地方设了御前诸军,比如兴州(现在陕西略阳)、兴元府(陕西汉中)、金州(陕西安康)、江陵府(湖北)、鄂州(武汉武昌)、江州(江西九江)、池州(安徽贵池)、建康府(南京)、镇江府(江苏),这些军都由都统制和副都统制管。后来鄂州和江陵府的军合并了,兴州改名叫沔州,又从里面分出利州(四川广元)一军。江陵府和利州虽然只设副都统制,但实际上还是自己成一摊子。再加上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步军司这三军,加起来总共十三支屯驻大军,每支兵力少的一万多,多的好几万呢。
编制这块儿,屯驻大军下面分军、将这些层级。每个军下面又有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还有游弈军、选锋军、踏白军之类的番号,管事的是统制和统领。每个“将”下面设正将、副将、准备将。不过到了南宋后期,朝廷为了加强文臣对军队的监督,又弄了各种名目的新军,搞得各都统制司的兵力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占正规军的一小部分了。
屯驻大军下有军、将等编制,各军有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弈军、选锋军、踏白军等等番号,设统制和统领。各将设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南宋后期,由于加强文臣对正规军的监督和节制,另设各种名目的新军,使各都统制司的兵力锐减,仅占正规军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