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御营司的设立-南宋的三衙机构曾有哪些职权 (御营司设置于哪一年)
南宋初,随着御营司的设立,三衙机构虽仍存在,但事实上三衙统兵制度已宣告废除,三衙长官降为三支兵马的统兵官,不再享有统辖全国军队的权力,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介高宗时仍保...
高宗朝的时候,班直倒是还留着,给皇帝当宿卫,但人不多。建炎三年,诸班直被废了,换成御前中军。第二年,班直又恢复了,可人还是不多,其实杨沂中的神武中军早就顶替了班直,成了皇帝的亲兵。到了宁宗朝,班直分成24班,都归殿前司管,让中军统制兼着指教、统领兼同指教。绍兴五年,杨沂中的神武军改成殿前司军。绍兴十一年,三大将被夺了兵权,各御前诸军都减了兵,只有殿前司军越打越多,兵力足有7万多人。打这儿起,三衙军和屯驻大兵平起平坐,再没有上下级关系了。

职责这块儿,三衙的武帅,官名通常叫“主管殿前都指挥使司公事”之类的,直接听皇帝和枢密院的话,跟御前诸军的都统制差不多平级。三衙军本来是临安府的卫戍部队,后来马司军挪到建康府驻扎,临安府和建康府的三衙军,也就跟着成了屯驻大兵。
史书里头还记着这么档子事。乾道四年正月,迈当上中书舍人,进宫跟皇帝聊天,说到三衙军制的名头不对头:“按祖宗那时候的规矩,军职里头大的分八等。除了都指挥使不常设,剩下的有殿前副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步军副都指挥使,还有殿前都虞候、马军都虞候、步军都虞候,再往下是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等级清清楚楚,像爬梯子似的,一级不能少。要是哪个位置空了,就按功劳依次升上去。
比这再往下,就是分营、分厢,各设都副指挥使,比如捧日左厢第一军、天武右厢第二军这样的。边境要是有事,派将军去打仗,就临时设总管、钤辖、都监的名头,让他们各带自己的部队出去。事儿完了,又恢复原样。几代皇帝都这么干,用这办法管军队、管禁卫。可南渡之后,好多事都是临时凑合的,三衙里资历浅的武帅,才开始有“主管某司公事”这种叫法。都虞候以下的职位干脆不设了,让本来负责宿卫的精兵,跟外面的军队用一样的名头,让统制、统领当领导,还让他们在外地挂个总管、钤辖的名。按老规矩说这不合规矩,按实际情况看也不对。以陛下的英明,能知人善任,难道还缺十来个能当爪牙的人吗?要是按祖宗的规矩,把三衙的名头正过来,把诸军改成诸厢,把统制以下的官改成都虞候、指挥使,让宿卫的职位有高低之分,士兵心里明白该跟谁,将来拜将军的时候,肯定不会一军都惊慌失措。这样能防患于未然,让名和实相符,那环卫将军不设也行。请陛下让枢密院查查旧例,商量个妥当的办法,或许能稍微帮着显扬陛下的圣武。”迈说完札子,孝宗挺高兴,马上批给枢密院处理。但当时知院的虞允文不在四川,同知刘珙不乐意,说“这舍人想干嘛啊?”迈说“我就按看到的说了,行不行是上面定的”。结果最后还是没搞成。后来看到王珪写的高琼神道碑,里头高琼说“我当殿前都指挥使的时候,军里的职位空了,我兼管两个司。我说我老了,要是有病谁能替我?先朝从殿前往下,都设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常有十个人,职位近,伺候皇上方便,按顺序升,士兵也认识他们,打仗时上下都熟,这是军制的关键啊。”皇帝同意了。”这话正跟前面说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