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李白为何放弃翰林院的功名-请求辞归呢 (李白为何放弃回国)

唐朝诗坛之上,李白、杜甫的名气是最为响亮的,地位是最为崇高的,但在他们的生前,境遇却又不太一样,杜甫并不为人所重视,终其一生诗名并不算显达,而李白则是全民偶像,倾倒大唐众生,甚至包括了唐玄宗,李隆基亲...

admin
唐朝诗坛上,李白、杜甫的名气最大,地位也最高。但他们活着的时候,境遇却差挺多的。杜甫那时候根本没多少人重视,一辈子诗名都不算响亮;李白可就不一样了,是全民偶像,整个大唐的人都为他着迷,连唐玄宗都成了他的粉丝。 李隆基亲自迎接他,还封了个翰林待诏,这大概是李白人生最风光的时候了。他这辈子一直挺想当官的,这回总算碰上了顶层的贵族圈子。但说到底,这也是他人生的低谷——说白了,他就是个御用文人,在唐玄宗眼里,跟梨园唱戏的没差多少。 李白自己也看出来了,就跟唐玄宗说要走,也算求仁得仁,被“赐金放还”了。这个决定可太对了,让他这棵大唐最茂盛的大树,没在温室里枯萎,没沦落到宋之问那种御用文人的地步。 其实很多人没注意到李白离开长安的意义——不光是给后世留下了更多雄浑的诗篇,更把古代知识分子的傲骨给展现出来了。一个绝世天才,不为舒服的日子低头,不活得跟行尸走肉一样,这得有多大的勇气,还得看透人生的大智慧啊! 也就是离开长安后,李白性格里的狂傲和不拘小节更明显了,诗里的活力和激情也跟着爆出来。这种要放别人身上,可能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但搁在李白身上,反倒闹出了一件件有意思的破事。 相传李白云游四方,要么找灵感,要么寻仙访道,有一次到华山,把县令给惊动了。那时候李白穿着文人的衣服,骑着头驴,晃晃悠悠过街,路过县衙门口也没下驴。按唐朝规矩,县衙门口得步行,估计是喝多了,迷迷糊糊给忘了。 他自己没当回事,县令却上心了,当场就喊:“你什么人啊,这么没规矩!”说完还让手下把李白抓到县衙,给他纸笔,让他把前因后果写清楚。 这么一折腾,李白倒是醒了,但他见过大场面,一点儿没慌。接过纸笔想了想,就写下了一段惊世骇俗的话: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县令一读,吓坏了——这通狂话啊!意思大概是:我当年喝醉了,让皇帝拿手帕给我擦吐,皇上不生气,还亲手给我调醒酒汤;为了让我写字,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给我脱靴。在皇帝家门口,我都能骑马,真没想到,你们华阴县,还不让我骑驴了! 这还用解释吗?全大唐都知道,就李白享受过这待遇。县令立马明白这是谁了,扑通就跪下了:“不知道是翰林大人驾到,失敬失敬!”李白也不为难他,哈哈一笑,骑着驴就走了。 这段故事是《唐才子传》里写的,其实还有别的版本,到底是不是真的,见仁见智吧。不过从那以后,骑驴居然成了中国文人的时尚。 驴的形象本来不怎么样,中原本来没有的,而且不管是拉人还是驮东西,都比不上马,所以一直被文人瞧不上。《楚辞》里就说“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蹐驴服驾兮,无用日多”——好马垂着耳朵在山坡上走不动,笨驴拉车,一天比一天没用。 后来两汉的时候,驴进了皇宫,才开始被人看重,慢慢有人喜欢了。王粲生前爱听驴叫,他死后,好哥们曹丕为了让大家都悼念他,竟然让百官在丧礼上学驴叫。不过那时候还没文人骑驴的说法。直到西晋,阮籍不是骑马上任,是骑驴当官,这才沾点边,但跟诗人、作诗还扯不上关系。 直到李白骑驴,才给文人定了这么个形象。宋朝有首诗叫《李白醉骑驴图》:“酒渴思鲸饮,金鸾早退朝。醉身扶不起,压折老驴腰。”也就是从李白开始,唐朝诗人骑驴的越来越多了。杜甫自己写骑驴的诗就有三首;贾岛骑驴琢磨“推敲”俩字,还撞上了韩愈;李贺虽然厉害,也得骑驴找灵感,想到什么就记下来。


上一篇: 都是同朝为官的诗人-李白和王维不熟吗 (同朝为官下一句) 下一篇:别被谣言骗了-李白真的写过哪些预言的藏头诗吗 (别被谣言骗了,圣诞节和八国联军侵华没有任何关系)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