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到了刘娥死后才真相大白-宋仁宗并非刘娥亲生 (为何说到了刘德华的歌)
宋仁宗并非刘娥亲生,这件事到了刘娥死后才真相大白,轰动一时,后世根据这件事,演化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此事也成为了刘娥一生之中的污点,导致后世艺术作品中的刘娥形象多为反派,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宋仁宗不是刘娥亲生的,这事儿刘娥死前谁都不知道,等她一走,真相捅出来,整个朝廷都炸了锅。后来民间根据这事儿编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越传越玄乎。这事儿也成了刘娥一辈子甩不掉的污点,所以后世戏文里演她的,十有八九都是反派脸谱。

明道二年三月,刘娥病得厉害,突然下令大赦天下。不光把常赦该免的罪免了,连乾兴元年(就是她开始临朝那会儿)被贬死的人,像寇准、曹利用这些政敌,都给恢复了官职;被流放的也往内地迁,丁谓更是特许他退休,搬到离京城近的地方住着。《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记着这事儿,连《宋朝要录》都补充说,寇准、曹利用这些人不光官复原职,连之前的待遇都给补上了。
到了这年三月甲午,刘娥咽气了。临终前留了道遗诏,让太妃升皇太后,皇帝按祖宗规矩听政,军国大事呢,还是得跟太后在宫里商量着办。
刘娥刚走,仁宗在皇仪殿见大臣,哭得眼睛通红:“太后临走前老扯自己衣服,是啥意思啊?”旁边参知政事薛奎叹了口气:“她是不想穿着天子衮服去见先帝啊。”仁宗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让人给刘娥换上皇后的衣服,再入殓。
《宋史》里也记着这段,仁宗哭着问左右,太后病得说不出话,还老扯衣服是惦记啥?薛奎直接说:“她是嫌自己穿了衮冕啊!穿着这身衣服,怎么去见先帝呢?”仁宗这才明白过来,最后按皇后的礼仪给刘娥办了后事。
刘娥的丧事刚办完,一直装疯卖傻十几年不朝见的八王爷赵元俨,突然找上仁宗,跟他说:“陛下,刘太后不是你亲妈,你亲妈是李宸妃!李妃当年死得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的。”没过几天,皇太妃杨氏也来了,亲口跟仁宗确认:“你亲妈就是李宸妃,她早就……不在了。”
《宋史》里写得更直接:刘太后一死,燕王赵元俨就跟仁宗挑明:“你是李宸妃生的,李妃是被人害死的!”仁宗听完当场就崩溃了,哭得差点背过气,好几天没上朝,还下了道诏书自责。
南宋王銍在《默记》里还补了句细节:刘太后(章献太后)刚走,仁宗哭得昏天黑地,还是章惠太后(另一个太妃)劝他:“你哭啥呀,这人不是你亲妈。你亲妈李宸妃早死了,现在就停在奉先寺呢。”
仁宗这才明白,自己一直喊的“大娘娘”刘娥,根本不是生母,而亲妈李宸妃到死都没能相认。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差点垮掉,连着几天上不了朝,还得下诏书说自己不孝。后来他派人去李宸妃灵柩所在的洪福院查看,结果发现李妃是按皇后的礼仪下的葬,棺材里灌了水银,尸体脸色跟活着时一样。仁宗看完长长叹了口气:“人哪,说的话能全信吗?”
《宋史》里这段写得挺清楚:仁宗去洪福院祭拜,打开李妃的棺材,亲自哭着看,发现她脸色跟玉似的,穿着皇太后的衣服,因为用水银养护着,一点没坏。仁宗这才感叹:“人言岂可尽信!”
接着,仁宗又跑到刘娥的灵柩前烧香,哭着说:“大娘娘,从今往后,你总算能清清白白地走了。”
明道二年十月,仁宗带着群臣把刘娥下葬,陪葬在真宗的永定陵旁边,谥号“章献明肃”。以前皇后的谥号都是两个字,从刘娥开始,临朝称制的皇后,谥号都变成四个字了。
《宋史》里最后补了句:这年刘娥六十五岁去世,谥号就是“章献明肃”,葬在永定陵西北。旧制皇后谥号二字,临朝称制的加四谥,从刘娥开始的。
刘娥一死,仁宗的身世彻底公开,“仁宗认母”这事儿闹得满城风雨。仁宗没办法,只能下旨:朝廷和老百姓都别瞎议论太后临朝时候的事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