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后-与宋朝的关系如何 (李元昊史称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西夏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李元昊,西夏的开国皇帝,于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建国之后,西夏与宋朝的关系正式破灭,在这之前双方其实一直都是臣属关系李元昊的祖父李...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1038年直接称帝建国,西夏和宋朝的关系就这么彻底掰了。其实在这之前,宋朝一直把西夏当臣属,双方还算相安无事。
李元昊他爷爷李继光,靠着辽朝帮忙,拿下了河西大部分地盘,主要就是牵制宋朝。那时候他爷爷和爹,对辽、宋两边玩得溜,两边都称臣,关系处得还行。
但李元昊不乐意了,尤其对他爷爷那种对宋朝低声下气的政策。他觉得凭河西这块地盘,英雄就该当霸王,哪用得着给别人磕头称臣啊。
所以李元昊一上台,当年就宣布改姓、自立名号,开始为建国称帝铺路。折腾了六年,西夏帝国眼瞅着就要成了,西北这块地方总算凑合着统一了。
建国后,李元昊军事外交一起上,一面派兵打宋朝的鄜延路,一面又派使者去宋朝,想让宋朝承认既成事实。
本来是臣服的小弟,突然搞这一出,宋朝为了面子,肯定不认。当时君臣都抱着天朝上国的老观念,觉得李元昊这小子蹦跶不了多久,派兵过去就能灭了。
所以满朝文武都喊着要出兵讨伐,只有知集贤院的吴育说,不如学太祖当年对江南藩国那样,“稍微改个名头,顺着形势安抚一下”。结果这话被宰相张士逊笑话,说他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这时候西夏外交没捞到好处,也准备硬来。宝元三年正月,李元昊直接带大军打下延州外围的重镇,直逼延州城下。
延州的头儿范雍赶紧叫刘平、石元孙来救。俩人带两万援军走到三川口,李元昊早在这儿埋伏好了,一场打下来,宋军惨败,石元孙还被抓了。
三川口这一仗打完,朝廷上下都懵了,自打雍熙北伐就没这么惨过,这下总算不敢小看李元昊和西夏了。
第二年宋朝组织鄜延和泾原两路军去打西夏,可还没动手呢,李元昊又带着军队打渭州去了。宋军赶紧应对,李元昊假装败退,把宋军引到好水川,这一仗,宋军又输了,死了差不多一万人。
好水川败了之后,宋朝主战派基本没声音了,开始转守势。
庆历二年九月,李元昊试探着议和没回音,又带兵打镇戎军。泾原路副总管葛怀敏上去迎敌,李元昊老招数,把宋军引到定川砦,定川砦这一仗,宋军又败了。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连输三场,一次比一次惨,之前那种一举灭了西夏的豪气早就没了。军事上占不到便宜,就只能议和,西夏也挺配合。
虽然西夏打赢了,但战争一起,宋朝就断了通商,西夏那边粮食、布匹这些必需品缺得厉害。这三场仗打下来,两边都劳民伤财,经济和军事都撑不住长期打了。而且李元昊也清楚,西夏压根儿没全面打赢宋朝的可能,跟宋朝和平相处,怎么看都划算。
最关键的是辽朝那边,两边都想赶紧结束战争。
宋夏开打的时候,李元昊搞的是联辽抗宋,可辽宋早签了澶渊之盟,再动手不现实。辽朝就趁机派使者来宋朝,说辽夏是舅甥关系,辽朝有责任保护西夏。还扯宋朝在边境修长城、增兵马,说这是破坏澶渊之盟。
旧事重提,让宋朝把后周世宗拿走的瓦桥关以南十县还回来。割地宋朝肯定不干,但当时正跟西夏打仗,又怕辽朝趁机偷袭,最后只能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每年多给辽朝十万两银、十万匹绢,一半抵关南的租赋,一半算感谢辽朝“约束”西夏。
辽朝不费一兵一卒就占了便宜,等于卖了西夏,想在宋夏之间当调停人,好提升自己地位。
李元昊对辽朝背信弃义气炸了,庆历三年又因为边境部落纠纷和辽朝打起来,两边彻底闹掰。
为了防止宋辽联合搞自己,两面受敌,赶紧派使者给宋朝送称臣的誓表,俩人就这么谈成了:李元昊以西夏国主的名义给宋朝称臣,西夏自己能设官署;宋朝每年给西夏银、绢、茶;两国重新开市集,恢复贸易。
这时候辽朝和西夏关系也紧张了,辽兴宗亲自带兵打西夏,李元昊把辽军揍得挺惨,但见好就收了。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就这么正式形成了。
看吧,连输三场之后,宋朝对西夏的态度慢慢就变了,最后跟西夏打交道,还真就用了吴育当初说的“稍易其名,顺时而抚”。
绕了一大圈,军事上干不过,北宋最后也只能无奈地选了最初那个被他们看不起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