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到了清朝-龙袍上的十二章纹都有些什么-十二章纹的地位下降了 (为何到了清朝,倭寇之乱就消失了)
对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神灵等万物规律,每章都有特殊...
最近翻资料看到龙袍上的十二章纹,越看越有意思,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个事儿。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十二章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花鸟鱼虫啥的都有,每个纹样都有讲究。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守;龙,取其变化;华虫(就是雉鸡),取其花纹;宗彝(虎蜼),取其孝道;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明亮;粉米(白米),取其供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两己向背),取其分辨。
最早能查到这十二章纹,在西周就有了。《尚书·益稷》里写着:“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这段话证明西周时这十二章纹就已经用起来了,但当时没说这是周天子专属的礼服纹样。

到了东汉,这十二章纹才算正式定了规矩,成了重大礼仪才能用的纹饰。身份不一样,能用的章纹数量也不同。天子、三公、九卿这些,祭天地的时候能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九章;九卿用七章。等级分得明明白白。从此以后,历代皇帝都接着用。
到了隋代,连每个纹样在龙袍上哪儿摆都有说法了。隋炀帝规定,日和月分放两肩,星辰列在后背。这么一摆,后来的皇帝都跟着这么穿,算是个固定款式了。
明代也沿用了十二章纹,洪武十六年直接写进规矩里:皇帝的衮冕是“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这六章织在衣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那六章绣在裳上。
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可不是随便绣的绣花,它背后全是文化。自从“黄袍加身”成了皇帝的标志,这黄袍就成了皇权的象征。上面绣的太阳、月亮、鸟兽啥的,其实藏着咱们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老观念,看着是好看,讲究可多了。
古代穿衣服有规矩,叫“服制化”,装饰啥样都得按制度来。受儒家思想影响,图案排列也有讲究:重要的图案比如明清的团龙,喜欢居中放;双数图案比如藻和粉米、黼和黻,就喜欢对称排。说白了,就是讲究个“天人和谐”,“中庸之道”,这也是儒家最看重的审美。
再看这十二章纹在龙袍上怎么摆的。整体来说,有“单章”和“重章”两种。单章就是一个位置左右两边不一样,比如左肩是日章,右肩是月章;重章就是不同地方用同一个图案,比如黼章和黻章。日、月分两肩,黼、黻在腋下前后,星辰在领口,宗彝和华虫在前后下摆。整个龙袍纹样是对称的,看着稳稳当当,像个等腰梯形,图案多但不乱,这大概就是皇权那种“我说了算”的感觉在衣服上的体现吧。

每个纹样的造型也很有意思,动物的动作都活灵活现的。比如月章里的玉兔是站着的,感觉兔、月、人离得更近了;华虫章的锦鸡抬头展翅,好像马上要飞起来。构图上喜欢左右上下对称,像龙章里两条龙一上一下,盘旋着飞;宗彝章里猴子和老虎尾巴一上一下,一弱一强,看着对称又不死板,挺巧妙的。
植物纹样里,山章和藻章一个是“面”一个是“线”,山章用大片颜色,藻章用线条勾勒,曲线弯得正合适,颜色明暗一过渡,看着就“活”了。还有火和粉米,跟生命也有关。火章用线条画,粗细有变化,都往左上方飘,像在闪;粉米是七个点连成的同心圆,点线排得匀,看着点多但不乱。
皇帝黄袍的颜色也有讲究,蓝、明黄、月白、红都穿过,但黄色是主色调,等级最高。这跟阴阳五行有关:白、青、黑、赤、黄对应金、木、水、火、土,还对应东、西、南、北、中。土在中间,土就是地,地就是帝,所以黄色成了皇帝的专属色。《大清会典》里写得很细:黄色用于朝贺、祭地这些场合;蓝色用于祭天;红色用于祭太阳;月白色用于祭月亮。

历代王朝里,从皇帝到大臣,衣服颜色都不一样,十二章纹各章的颜色也有讲究。《尚书大全》记载: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这么一来就有白、青、黄、赤、黑五色,绣在衣上就是五彩。
到了清代,十二章纹就没那么吃香了。满族人想用自己的服饰同化汉人,巩固统治,十二章纹就被冷落了,成了皇帝冕服里众多图案里的一种,不仔细看都找不着。从黄帝到清朝覆灭,几千年朝代更替,完整传下来的东西没多少,十二章纹却一直都在,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见证了皇权、社会、政治的起起落落。它不光是衣服上的纹样,更是古代历史的一个活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