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祚持续了319年的宋朝-终究灭国是什么导致的 (国祚长久是什么意思)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唐宋唐宋,存世比盛唐还要长久的南宋虽然得以被后人大唐相提并论,但是好像并没有多少人认为宋朝有资格与大唐并肩,确实,宋朝北不能收复燕云,南不能夺回安南,西不能降服...
咱们今天聊聊宋朝,总有人说唐宋并称,可好像真没几个人觉得宋朝有资格跟大唐并肩?确实啊,宋朝北边收不回燕云,南边夺不回安南,西边搞不定西夏,到了南宋,基本就缩在江南那一小块地方了。再说大唐,公认的天朝上国,四海来朝,宋朝呢?北宋跟辽国国书里互称南北朝,南宋更惨,向金国称臣称侄,哪还有点大国样子?
不过话说回来,一直憋屈着的宋朝,国运竟然撑了足足319年,比大唐还久。虽然没能收复失地,但也硬扛过了金代辽、元代金这两次“上国”换人,可为啥最后还是逃不过灭国呢?可能跟它在这两次灭国战争里的态度,还有打完之后的局势,不太有关系吧。
先说说金代辽的时候。金朝打辽国的时候,宋朝的态度可太明确了——联金灭辽!直接跟金国组队,一起揍辽国。
北宋那会儿,辽国是最大的敌人,占了燕云十六州。宋太祖赵匡胤也想夺回来,可刚建立的政权,中原还没平定,只能先搞内政,对辽国长期守势。到了宋太宗赵光义,虽然平定了吴越、漳泉,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但打辽国却屡战屡败,之后只能被动防御。真宗时期,辽国南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最后签了澶渊之盟,算是宋朝对外屈辱的开始。
到了徽宗朝,北宋更腐败了,奸臣当道,百姓怨声载道,可朝廷还惦记着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时候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建了金国,对辽国的威胁比北宋大多了,辽国重心也转向对金。金国越打越猛,占了辽东京、上京,宋朝君臣就开始动心思了:辽国肯定要完,不如借金国力量收复燕云,于是主动派使者跟金结盟,这就是海上之盟。看得出来,金代辽时,宋朝是主动贴上去,想靠金国圆梦,可惜最后梦碎了。
那换成元代金的时候呢?虽然也有人提“联蒙灭金”,但基本就是嘴上说说,南宋既没明确站队,也没真动手。
其实蒙古灭金前,南宋刚跟金国签了嘉定和议,背景就是开禧北伐大败。这次失败把南宋吓破了胆,不仅把主帅韩侂胄绑了送给金国赔罪,还定了条规矩:千万别再惹金国,边境跟金国有关的事儿,不管轻重都杀掉。所以就算后来使者发现金国被蒙古打惨了,南宋也不敢趁机报仇。有人提意见,朝廷直接下旨:之前主张开边的人,以后别再用。就算金国被蒙古打迁都了,南宋还是没啥动作,甚至还有人想给金国“输血”让它继续挡蒙古。虽然后来停了给金国的岁币,但对灭金也没出力。
直到嘉定十二年下半年,太学生运动爆发,南宋才被迫行动,这时候金国早被蒙古蹂躏得不行了。但有人担心:“联金灭辽”的戏码会不会重演?真德秀就说,蒙古跟当年的女真一样,一旦跟咱们做邻居,肯定学女真那套。这担心不是没道理,草原民族哪懂讲道理?宋金关系其实比宋蒙和谐多了。
比如绍定四年,蒙古直接跟南宋“索粮二十万斛”,不是借,是要,还不还。南宋哪受得了,刚被金国羞辱完,又来?脾气上来就不给,结果蒙古直接打进来了,破了一百多座寨子。所以南宋能不担心?金国这个“虚弱大姑娘”被蒙古“大汉子”榨干了,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这个“柔弱小女子”?
就算后来南宋说要联蒙抗金,派使者见了木华黎、成吉思汗,也没签正经盟约。南宋有自己的小心思:想留一手,避免蒙古成第二个金国。虽然军力不行,但有钱啊!一边消耗金国,一边联合蒙古、西夏,一边资助金国境内的反政府武装,想损失最小化,最后当“摘桃子的人”。所以联蒙抗金一直是空话,就是南宋怕蒙古先打自己,跟蒙古打的哈哈。成吉思汗死前让后人借道灭金,南宋死活不肯,最后蒙古只能“武装借道”。
绍定四年,蒙古强行借道成功,围困开封,顺便把南宋指望的“忠义军”打趴了,才问:一起打金,干不干?意思很明显:不答应,先灭你。所以啊,联金灭辽是双方一拍即合,宋朝主动;联蒙抗金是互有芥蒂,南宋被逼的。蒙古灭南宋时,自然没心理负担。
不过话说回来,态度不同只是一方面。宋朝最后还是没能逃过灭国,还有别的原因。首先啊,南宋那时候腐败得太厉害了,政权没实力,早晚得完蛋。其次,金朝被灭之后,周围还有一堆麻烦事儿,比如耶律大石建的西辽,西夏这些势力都没清干净,后来又蹦出来个更猛的蒙古。金朝不是不想灭南宋,实在是抽不出手,等蒙古起来了,他们就没机会了。最后嘛,蒙古那帮草原上的,骨子里就爱掠夺,跟女真人比起来,可狠多了。所以啊,宋朝的结局,好像从一开始就有点注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