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是什么-宋朝的-他们有怎样的特点-五大名窑 (分别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中国的,五大名窑,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中国陶瓷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宋朝时期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他们被并称为中国的五大名窑,也就是因为宋朝大力...
中国的瓷器发展得老厉害了,尤其是宋朝那会儿,出了好些个顶有名的窑口,后来大家管它们叫“五大名窑”。宋朝那会儿特别重视烧瓷器,弄出了好多特别漂亮的玩意儿,也正是因为这些瓷器的出现,中国才算正式进了“观赏瓷器”的时代。这些瓷器可是咱老祖宗的文化宝贝,代表着咱的门面。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些瓷器背后有意思的历史和美。
汝窑
汝窑算是宋代瓷器里排得上号的一个,形状大多是盘、碗、水仙盆这种,颜色嘛,主要是粉青、豆青、卵青,还有虾青、天青、天蓝、淡粉、月白,总之烧出来的青瓷都特淡雅。

它的胎特别薄,釉却挺厚,釉面上布满特别细的小裂纹,胎土里还有一点点铜,光一照能隐约看见点红色。胎色是灰中带点黄,摸起来看着都有玉的感觉,所以大家都说汝窑是“似玉而非玉”,就凭这长相,还被宋朝挑中了当宫廷用瓷,算是靠颜值上位的典型了。
官窑
官窑,听名字就知道,是官家管的窑,烧出来的东西专门给宫廷用。官窑的瓷器大多光秃秃的,没雕没画,最多在外表划几道直棱或者弦纹。颜色主要是月色、粉青、大绿这些。
宋朝常年打仗,国家不太稳,官窑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中间还搬过家。
北宋那会儿官窑开得晚,留下的东西特别少,考古挖出来的没几件。这些瓷器有个特点,胎特别厚,胎土颜色深,要么深灰,要么紫,要么黑,釉质看着……

到了南宋,官窑的颜色就多了,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都有,而且南宋人觉得北宋的瓷器太厚了,就改“原釉薄胎”,追求薄一点的感觉。制作上加了点乳浊性,釉层厚,弄了好几层釉,质感要像没雕琢的玉,造型要庄重典雅,风格要神秘自然。这些做法啊,都挺能体现咱们东方人朴实、爱古雅的劲儿。

不过后来懂行的人鉴赏时,反倒觉得这改薄了,没那股厚重味儿了,所以现在大家一说宋朝官窑,都觉得北宋的青瓷才是宝贝,精美得能当传家宝。
哥窑
哥窑在五大名窑里算是个“谜”,争议最大——为啥呢?因为它的烧窑遗址一直没找到,到现在都没个准信儿。有学者说哥窑可能是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烧的,其实就是南宋官窑;但也有学者觉得,哥窑瓷器的样子,跟龙泉挖出来的黑胎青瓷又很像,所以到底哪儿是老家,还得继续挖。

哥窑的胎色主要是黑、深灰、浅灰、土黄,釉是灰青,釉面不透光,是乳浊的。因为釉层特别厚,最厚的地方跟胎一样厚,釉里就有气泡,高温烧出来后,气泡像珠子似的藏在里面,所以哥窑有“聚沫攒珠”的美名。
钧窑
钧窑有点特别,它既给官家烧,也卖给老百姓,所以东西种类特别多,既有壶、罐这种日常用的,也有专门给宫廷养花用的花盆和盆托。

钧窑不搞青瓷那一套,釉色特别华丽,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啥颜色都有。最牛的是它发明了“窑变”——就是在烧的时候加铜的气化物,高温下自己变颜色,有时候还能根据瓷器上的图案,指定地方换个色,神奇吧?
宋朝有首诗夸它“落日紫翠忽成岚”,说的就是它颜色美得跟傍晚的云霞似的。
定窑
定窑呢,纯纯是民窑,就是给老百姓家用的。它的特色是专门烧白瓷,因为面向大众,所以做的多是生活用品。
造型上主要有白釉印花、刻花、划花、剔花和金彩描花,画的内容也挺杂,莲、菊这些花,鸳鸯、龙凤、狮子这些动物都有,不同造型还带不同寓意。

定窑的婴儿枕在宋朝特别火,做工艺可复杂了,造型还跟如意似的,挺有意思的。小娃娃趴在锦垫上,脚丫子往后一叉,那憨样儿,可爱极了。不过做这枕头麻烦得很,前后得用模子压出来,再用刀刻五官和衣服线条,就为了让表情更生动。底部得挖平,两边还得留俩小孔,不然烧的时候密闭器皿里的空气一膨胀,就得炸裂。所以这婴儿枕在瓷器界可是宝贝级别的。
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老祖宗的瓷器真厉害?以前外国人管咱们叫“瓷之国”,瓷器就是咱中国的名片,是文明的象征。想想这些,咱这文化底蕴,确实让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