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哪些不同-宋朝承袭唐朝的制度 (唐宋在对待宰相这一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
蔡襄做官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等职,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蔡襄作诗称贺,受欧阳修等三人举荐,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下面趣历史...
蔡襄这哥们儿,做官后当过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挺早就在官场混了。庆历三年那会儿,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一块儿掌权,欧阳修、王素、余靖当谏官,蔡襄还写了诗祝贺,结果被欧阳修他们仨一推荐,宋仁宗直接让他当了“知谏院”。

他这人当谏官挺敢的,有啥事不躲,奏疏写得恳切,说的都是天下大事、紧急要紧的事儿。蔡襄觉得国家安危全看人用得好不好,君主得会用人、分清好坏。就因为有他这种敢直说的人,那些权贵心里发怵,收敛了不少。
宋代的谏院,说白了就是朝廷的“意见收集处”,专门找人提建议、评政策。当时有谏官和御史,合称台谏。御史主要是从民间收意见,谏官呢,就议论政策好不好,给皇帝参考,有时候还能纠正皇帝的错。
宋初的时候,谏官分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专门设了谏院。这时候谏官就不归宰相管了,也不由宰相推荐,皇帝自己挑。所以谏院权限挺大,官员任用、各种政事都能讨论,提意见,指出朝政哪儿不对。
谏官那时候风气挺好,知无不言,言无过,经常跟宰相唱反调,成了监督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搞得朝廷有时候议来议去,下不了决心。后来元丰改制,谏院没了,谏官归门下省管。
有意思的是,宋代谏官不光提意见,还老弹劾大臣;御史台的御史呢,也不光盯着官员,还有言事御史,主要是给皇帝进言,跟谏官差不多,所以常把台谏放一块儿说。
谏官,说白了就是给君主挑错、让他改的官,也叫“谏臣”。孔子说“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白虎通》也说“设辅弼,置谏官”,觉得谏官跟左丞右相一样重要,是皇帝的左膀右臂。
“谏”这个字,说白了就是“直说让你改”。《说文》说“谏,证也”,《广雅》说“谏,正也”,《字汇》说“谏,直言以悟人”,就是用正派的话让人醒悟。
谏官的活儿,就是直话直说,针对君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廷诤”,就是在朝堂上当面跟皇帝硬刚;另一种是“上封事”,写成奏折给皇帝。
蔡襄觉得国家安危全看人用得好不好,他敢进谏,当谏官简直太合适了。宋代有名的谏官可不少,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苏辙都干过。那时候谏官敢谏、会谏,奏疏多到吓人,比如神宗时的张舜民,当七天谏官就上了六十封奏疏;徽宗时的任伯雨,半年上了一百零八封。范仲淹还写过《灵乌赋》,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就是他当谏官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