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怎么一年就收复的-宋朝三百年都没有收回的燕云十六州 (朱元璋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和明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横亘在宋朝与金国疆域之间的燕云十六州,是阻挡游牧民族跃马南下的天然保护屏障,赵光义登基后,宋廷便留下祖训,收回燕云十六州者,可封异姓...
今天刷到个有意思的问题:宋朝搞了三百多年都没能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朱元璋怎么只用一年就搞定了?这事儿得从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说起。横在宋朝和金国(还有后来的辽、蒙古)之间的燕云十六州,简直就是游牧民族南下的跳板,没了这块屏障,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铁蹄下。赵匡胤建宋那会儿就明白这地儿的重要性,为了防辽军突袭,居然在汴梁城外种了满城树当“防林”,还弄了个“封桩库”,攒钱想赎回来。结果他弟弟赵光义更狠,直接发动了一场国战,想靠武力抢回来。

结果呢?宋军被打得稀里哗啦,赵光义本人坐着驴车狼狈逃回汴梁。更惨的是他侄子赵德昭,看兵败了还去帮将领请功,被赵光义一顿臭骂,吓得当场自杀了。你说这事儿闹的——赵德昭当时可是京兆府尹兼武功郡王,多大的官儿啊,就因为提了句打仗的事儿,被自己亲叔叔逼死。从那以后,朝堂上谁还敢提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了皇帝的禁忌话题。

但赵光义心里还是惦记啊,毕竟收回来才能证明自己比哥哥赵匡胤强,所以立了祖训:谁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封异姓王。可北宋后来的皇帝,碰上三个死结。第一,北宋不产马,跟辽国、蒙古这些草原民族打骑兵,先天劣势。第二,西夏崛起在西北,宋军得分兵防着,没法全力对付北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北宋重文轻武到了离谱的地步,文官集团死死压着武将。

举个例子,北宋打仗喜欢搞“三路进攻”,兵力分散得一塌糊涂,美其名曰“互相策应”,其实就是怕武将权力太大。还有个武将叫狄青,打仗是把好手,靠战功当上了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结果文官集团以司马光为首,天天弹劾他,说他“出身低微”“心术不正”,最后硬是把狄青逼得罢官,抑郁而终。你说这样的朝廷,仗能打得赢吗?

北宋被金灭了,南宋跑到临安,结果又犯了老毛病。这时候辽国也腐败了,南宋和辽后期摆烂比谁更厉害,都想着“苟着过”。蒙古崛起后,找南宋结盟打辽国,南宋皇帝脑子一热,答应了——光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没意识到辽国灭了,下一个就是自己。结果辽国刚灭,蒙古转头就打南宋,最后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南宋彻底玩完。
时间一晃,元朝也腐败了,朱元璋从底层杀出来,统一南方后开始北伐。这时候元朝皇帝啥想法?“咱俩一起摆烂,看谁先倒?”朱元璋可不干,他穷苦出身,就是要推翻烂王朝,建立新秩序。他知道自己缺啥,所以敢放权给徐达、常遇春这些武将。不像宋朝,打仗时文官在后方指手画脚,武将在前方束手束脚。

徐达他们打仗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打元朝王都时,徐达直接屯兵通州,摆出大军压境的架势,把元末帝吓得跑路。这招够聪明:一是避免硬碰硬,明军人数多但不一定比元军能打;二是把元军引到野外打,一路追着打,消耗有生力量。结果元末帝逃到漠北,徐达顺手就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了。就这么着,朱元璋一年就干成了宋朝三百多年都没干成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