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新政到底是什么样的-北宋灭亡为何如此之快 (蔡京 新党)
很多人都不了解蔡京改革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北宋徽宗年间,由于前代积弊未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三冗问题更为突出,北宋国家财政年年赤字濒临崩溃,心急如焚的宋徽宗决心像他的前辈们一样以...
说到蔡京改革,估计不少人有点懵,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今天就唠唠。
北宋徽宗那会儿,老问题一堆堆,特别是“三冗”问题,国家财政年年亏空,都快揭不开锅了。徽宗急得不行,想着像前人那样搞改革救国,于是蔡京改革就这么开始了。
为啥选蔡京呢?其实也不全是偶然。一来蔡京当过四次宰相,老油条了,官场经验贼足;二来他会来事儿,左右逢源,把徽宗哄得挺高兴。不过蔡京这光鲜,全是拍马屁拍出来的,真要说改革,他其实不太懂。但皇帝的命令不敢不听,硬着头皮也得搞,毕竟这改革搞不好北宋就没了。那问题来了,蔡京咋就把改革带进死胡同了呢?

先把前代政策大调整
北宋财政一直不行,蔡京想当然觉得是前代政策有问题,就盯着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留下的政策看。王安石那套让朝廷和老百姓都受益的政策,蔡京直接全盘否定,可他自己又想不出好政策替代,只能在老政策上缝缝补补。
他虽然又推王安石时期的《方田均税法》《免役法》这些老办法,但把王安石的理论改得面目全非。比如以前的《免役法》,是地主豪强出钱免徭役,拿钱补贴老百姓服徭役;到了蔡京这儿,地主豪强不用出钱了,直接免徭役,这重担全压到了老百姓身上,大家负担更重了。
蔡京为了拉拢地主利益集团,把前人政策改了个遍,想尽办法坑老百姓。老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农民起义一波接一波,北宋的统治根基都快被挖没了。

货币改革搞出大通胀
王朝快不行的时候,朝廷总爱搞点纸币来圈钱,想着短期缓解财政危机。这法子是快,但通胀风险也大,蔡京改革时就盯上了货币,结果直接搞出了恶性通胀。
崇宁元年,蔡京在纸币诞生地四川疯狂印交子,想从老百姓手里捞钱缓解财政。印了几次后,朝廷没准备金撑着,交子开始大幅贬值,四川经济直接失控。蔡京也没招,最后官府耍无赖,说国家不承认也不兑换交子了,社会乱成一锅粥,老百姓对朝廷彻底失去信任,这帝国离崩塌也不远了。

盐钞货币化搞砸了
从汉朝开始,盐铁就被国家垄断,因为利润高。到了宋朝,盐业发展得挺专业,盐钞也跟着出现了——就是官府给盐商的取盐票,还挺值钱,能当钱使,换别的东西。蔡京一看,这玩意儿能搞事。
以前盐钞只能在盐区用,蔡京让它全国通用,其实就是想把它当成第二个交子,靠着垄断权让盐钞不断贬值,盐商拿盐钞换盐更难了。朝廷既能赚差价,又能找理由收杂税。
这么搞确实让朝廷每年多赚几千万贯,但盐价蹭蹭涨,质量还差。老百姓要么吃不上盐,要么吃劣质盐;商人手里一堆盐钞,政府还不让兑换,破产的商人一抓一大把。中下层老百姓苦不堪言,社会动荡得更厉害了。

蔡京改革搞砸后,北宋经济直接崩盘。徽宗后悔得不行,赶紧退位把烂摊子甩给钦宗。钦宗除了骂蔡京、把他贬了,也没招。第二年金兵南下,北宋打不过,最后国灭君俘。所以说啊,北宋灭亡不光是军事不行,经济崩盘才是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