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了什么事情-蔡京为什么会被罢相两次 (他做了什么事情作文)
蔡京为什么会被罢相两次,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宋徽宗本就无意为帝,只是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他无法拒绝而已,宋哲宗没有子嗣,而宋徽宗上面的哥哥,除了九哥赵佖是个...
蔡京这人,在北宋末年可是个狠角色,四度拜相,权倾朝野,结果却被罢相两次,到底咋回事?说白了,就栽在“铸大钱”这事儿上。
宋徽宗这人吧,压根没想过当皇帝,纯属意外坐上龙椅。哲宗没儿子,他上面的哥哥除了九哥赵佖是个瞎子,其他都早没了,就算宰相章惇跳出来反对“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架不住向太后一意孤行,最后还是赵佶上了位。可这家伙心里惦记的全是书法绘画、山水花鸟,皇位对他来说,简直是个甩不掉的包袱。蔡京的经济学理念,就是在这时候冒出来的。
回头看看宋神宗那会儿,王安石变法把国家折腾得够呛,民不聊生,朝里党争打了十几年,但蔡京作为王安石的徒弟,在新旧党之间居然游刃有余。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都认他的本事,连为人处世挑不出大毛病。连王安石的死对头司马光都夸过:“要是人人都像蔡京这么尽心尽力,天下还愁不好?”
所以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拜相,大伙都觉得是众望所归,连宋徽宗也觉得,这回总算能干点实事了。
说真的,蔡京要是在别的皇帝手下当相,可能还真没这么大动静。偏偏这位文人宰相,遇上了一位文人皇帝。
徽宗朝里,蔡京四度为相,十七年折腾下来,史书上都得给他留几笔。能四度拜相,说明他真不是吃素的,钻营权术、揣摩圣意、处理和徽宗的关系,都有一套。
说到施政,蔡京整出个“要想赚钱,就得先带头花钱”的理论,让徽宗第一个花钱修皇宫、建园林,各级政府多雇人干活。他觉得流民有活干、有钱赚,就不闹事,天下就能稳。这套话术正中徽宗下怀,于是乎,一个沉迷书法、绘画、园林甚至妓院的“文艺皇帝”就这么诞生了。可蔡京虽然抓准了徽宗的心,却因为一件事被罢相两次——铸大钱,两次都搂钱失败。
第一次铸大钱失败,直接民怨沸腾,物价飞涨,盗贼四起。崇宁元年,蔡京刚拜相,就在陕西路铸“当五大钱”(一枚顶五枚小平钱)。当时陕西和西夏打得火热,主要用来收西夏的物资,党项人身上捞点钱也正常,加上发行量小,没掀起啥浪。
可到了崇宁二年(1103年),事情开始跑偏了。
十一月,蔡京下令全国铸“当十大钱”。这招历代王朝用过,但蔡京离谱的是,同一种钱,不同地方能当不同的数。河北、河东、陕西这些朝廷控制严的地方,当十枚;荆湖、淮南当五枚;江浙这些商业发达的地方,只能当三枚。更绝的是,他老家那地方,这钱直接不让流通。
这么搞,全国货币彻底乱套了。谁都不愿意卖东西,都抢着买东西,因为不知道手里的钱啥时候就贬值,变成废铜烂铁。
两年后,蔡傻眼了,这钱没捞到多少,朝野上下从皇帝到百姓都骂翻了。更倒霉的是,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天上冒了颗大彗星,尾巴横贯天际。天降异象+民怨沸腾+物价飞涨+盗贼四起,再加上监察御史沈畴弹劾,蔡京只能——罢相。
崇宁五年四月,第一次罢相。一年十个月后,大观元年(1107年),徽宗又把他召回来了,毕竟离不开这号人物。
这次蔡京憋着股劲儿要报复,因为他发现,那些平时对他客客气气、送礼请安的官宦大户,背地里都靠盗铸、贩运“当十大钱”发了财,还兼并土地,搞得民不聊生。他要杀鸡儆猴!
章綗他爹是神宗、哲宗两朝大将,西夏战场上立过功,退休后在苏州养老。章家是当地大族,世代为官,树大根深。可章家跟蔡京不对付,章綗还骂过“当十大钱”让江浙富人变流民。但这家伙也干着盗铸、贩运的勾当,被蔡京抓了个现成。
蔡京立马抓了章綗,想杀了他震慑其他人。可动手时才发现,抓的不是鸡,是老虎。章綗家世显赫,还有两个铁杆朋友:曾布(神宗老臣,徽宗首任宰相)和刘逵(蔡京罢相时也当过宰相)。蔡京刚抓人,徽宗派监察御史沈畴把人给放了。
徽宗这意思很明显,想放章綗一马。蔡京不服,找了比章綗更狠的孙杰——两浙路查访,北方巨富,跟曾布是死对头,也盗铸“当十大钱”。章綗得到消息,把私钱、铸钱炉、货船全沉太湖。孙杰更狠,直接捞上来,把章綗发配沙门岛(山东蓬莱附近)。
这边搞垮章綗,那边有皇帝撑腰,蔡京觉得该大干一场了。可通货膨胀这事儿,捞不捞钱另说,“钱贱物贵”是跑不了的。大观二年,北宋爆发超级通胀;大观三年,蔡京又因为“当十大钱”失败,被罢相。
有些事儿,就算有皇权也办不成,比如违背市场规律瞎捞钱。货币这东西,得市场认才行,用不好就是双刃剑,一不小心就捅出大娄子。
对蔡京这人吧,不好简单说他是奸臣还是有才,但要说北宋末年的锅,宋徽宗可能得背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