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玛丽·安托瓦内特-法国王后 (玛丽·安托瓦奈特)
玛丽·安东尼特,MarieAntoinette,1755年,1793年,,法国王后,生于维也纳,是玛丽亚·特里萨,MarieTheresa,1717,1780,与弗朗茨一世之女,利奥波德二世之妹,玛丽...
玛丽·安东尼特(1755-1793),法国王后,出生在维也纳。她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一世的女儿,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妹。
她是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女儿,家里还有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取名叫玛丽亚·安东尼特·约瑟芬·约翰娜——“玛丽亚”是纪念圣母,“安东尼特”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约瑟芬”纪念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纪念传教士圣约翰。有大臣说这新生儿:“小小的,但完全健康。”
她跟着大两岁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大一岁的哥哥马克斯一起长大。其他几个哥哥,比如约瑟夫二世、利奥波德二世,已经在哈布斯堡帝国里挑大梁了。
有个关于她小时候的传说:她碰见了还是小屁孩的天才莫扎特。莫扎特给皇室表演了个小音乐会,女皇问他想要什么奖励,这家伙说,希望能在婚礼上牵着女皇最小的女儿(其实更像在调侃女皇)。
玛丽·安东尼特的姐姐们很快和欧洲各皇族联姻。大女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荷兰摄政王,玛丽亚·阿玛丽亚和帕尔马王子结婚,她最喜欢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则嫁给了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
作为孩子,她挺讨人喜欢,也守规矩,但基本没受过什么正经教育。性子有点飘,艺术和阅读方面几乎一窍不通,法语烂得一塌糊涂,只肯说德语。不过后来姐姐约翰娜-加布里埃拉1762年得天花死了,她就成了妈妈下一个推到政治棋盘上的棋子。
奥地利和法国签了新和平条约,想结束从1494年开始的断断续续的打仗。路易十五的孙子路易-奥古斯特,本来要娶玛丽亚·特里萨的一个女儿。结果约翰娜-加布里埃拉挂了,就定下让玛丽·安东尼特去法国嫁王储。
女皇问预言家女儿在法国会不会幸福,预言家说:“有十字架保证。”1770年4月,14岁的玛丽·安东尼特离开维也纳。女皇哭着对她说:“别了,我最亲爱的孩子。要对法国人民好点,让他们说我送了个天使过去。”
1770年跟路易十六结婚,为了加强法奥联盟。她挺影响路易十六的。但人有点任性、轻浮,不守规矩,招了不少骂。她维护奥地利利益,反对革命。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没听君主立宪派劝,搞得君主制跟人民离心离德。1791年6月,想带着路易十六从土伊勒里宫逃回奥地利,结果在瓦雷讷被抓,押回巴黎关起来。国王被砍头后,她也被审判,送上了断头台。
还没懂人生多苦,就被嫁到法国,用自己一辈子换法奥两国不咋稳固的和平。是,奥地利公主千娇百媚、倾国倾城;是,法国王后呼风唤雨、享尽宠爱,但她这辈子不快乐。从当公主那天就注定了,跟女性权益没关系。
她的天真让人心疼,也让人同情。悲剧就因为天真,不懂事,任性,同时又娇滴滴的,委屈求全,既得罪贵族,又惹法国人民不高兴。
一个这么年轻的姑娘,怎么扛得住一个国家皇后的担子?
尤其她那要命的婚姻,丈夫内向腼腆,婚姻里没那事儿。从头到尾她对丈夫的支持倒不意外,毕竟她天真。
得说说她的情人,电影里一出场就惊艳,斜倚在廊柱上的身影,俊脸,大概满足了少女对梦中情人的所有幻想。
沉迷酒色赌博、奢侈享乐,要是普通人,谁还没这么干过?但放到皇后身上,就成了悲剧的导火索。普通人天真不是罪,但一国之后,万万不能。历史上骄奢淫逸的皇后不止她一个,可惜她生在那年代,注定当历史和革命的祭品。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历史写实,剧情又编得合理,每个镜头的背景都美得恰到好处,贴合心境。
忘不了她们几个人坐在凡尔赛宫前,看湖面波光粼粼……电影最后个镜头,皇后美丽的脸还在那儿发呆,在看啥呢?是过去奢华生活留下的遗憾?可惜从她脸上啥也看不出来。
一句“I'm saying goodbye.”让我觉得这姑娘终于长大了,淡黄色的光打在脸上,竟有点沧桑的味道。
她走上断头台时踩了刽子手脚,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现在法国人差不多都原谅她了。
再见,是跟过去的自己,跟没有明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