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在文学上有什么地位-世界名人之俄国文学的始祖普希金 (普希金文学餐厅电话)
1820年3月的一天,在皇宫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正在大发雷霆,应该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诵它们,这个人太放肆了,竟敢写诗咒骂皇帝,应该送他去服苦役,一个...
1820年3月,皇宫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正拍着桌子发火:“把他给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俄罗斯现在到处都是他那些煽动性的诗,青年人天天背!”旁边一个贵族赶紧附和:“对,这太放肆了,居然敢写诗骂皇帝,就该送去服苦役!”
“陛下,他还年轻,不懂事呢,稍微惩罚一下得了。先让他吃点苦头,将来他手里的笔说不定还能给陛下用上。”宫廷诗人杰尔查赶紧求情。
“行,那就流放到南方去,没我允许,别想回彼得堡!”
那惹得沙皇这么生气的到底是谁?就是普希金啊!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他可不是一般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直接奠定了俄国文学的基础。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他啥都玩得转,给后来的作家立了个标杆,所以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连诗歌都被说成是“俄罗斯的太阳”。
普希金出身贵族,从小就被好好培养着学文学。1811年进了皇村中学,12岁就开始写诗了。1815年中学考试,他念了自己写的《皇村回忆》,那诗写得,韵律又美又巧,大家都夸他有天赋。在中学的时候,他受爱国思想影响,认识了几个后来成了十二月党人的朋友(就是那些搞革命的贵族)。毕业后进了外交部,结果写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这种诗,歌颂自由、反对农奴制、骂暴君,把开明贵族的理想都写进去了。老百姓太爱他的诗了,偷偷抄着传,对当时的革命者影响可大了。这下可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惹毛了,1820年直接把他流放到了高加索。
在南俄流放那会儿,普希金写了不少抒情诗和浪漫主义的叙事诗,比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莎拉伊的泪泉》。从这时候起,他诗里前辈的影响越来越淡,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时候的他,已经被公认为俄罗斯一流的诗人,成了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浪漫主义、热爱自由那一拨人的领袖。
结果流放没多久,沙皇又拿他“无神论”当借口,把他关在他妈妈的领地米哈伊夫斯克村。这期间他写了近百首诗,还完成了长诗《茨冈》和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后者讲的是沙皇鲍里斯和冒充皇子的修道士格利戈里抢皇位的故事,最后格利戈里赢了,贵族们抢了人民的胜利果实,人民只能沉默反抗。高尔基都说《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最好的历史剧,是普希金现实主义的胜利。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想拉拢普希金,把他从流放地弄回莫斯科,想让他当宫廷诗人。可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和创作跟统治阶级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宫廷贵族们看他就不顺眼。1837年,沙皇和他的人故意搞了个决斗,普希金受了重伤,快死的时候说了一句:“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回到莫斯科后,普希金的创作简直到了巅峰期,几乎每部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都能排上号。1830年,他完成了从1823年就开始写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这可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个范本,也是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标志。主角奥涅金,代表了当时那些有点进步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讨厌上流社会的空虚,不想同流合污,又甩不掉偏见,找不到新生活,只能在各种感情里打转;想干点实事,又离人民太远,最后啥也没干成。普希金在这部作品里把当时的俄国社会全景式地展现出来了,各阶层人物的心理都刻画得特别深。奥涅金这个形象,其实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前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写照。别林斯基说这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地位杠杠的。
诗人短短38年,给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留下了堆成山的遗产,800多首抒情诗、长篇叙事诗,还有小说、戏剧、文学论著,啥都有。普希金热爱生活,诗里全是朝气,特别乐观。他写俄罗斯大自然也写得活灵活现,在他眼里,“自然是一幅生动的画,充满了难言的、然而是沉默的美”。这种美,在《冬之路》这些短诗和《叶甫根尼·奥涅金》里都能看到。他写自然的手法,也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变成了后来的现实主义。屠格涅夫说普希金“创立了我们的诗歌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上极伟大的艺术家”,是“一切开端的开端”;别林斯基则认为他是“俄罗斯第一位诗人和艺术家”。
普希金那些天才的作品,不知道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灵感。以他的诗当脚本写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哪部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他的抒情诗被谱成曲,成了大家都爱听的艺术歌曲。他的诗还被改编成芭蕾舞,看着舞者跳舞,就像把诗里的魅力都演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