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之悲观哲学家叔本华-叔本华的最后一本著作是什么 (名人的悲哀)
作为时代的呼声,19世纪上半叶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贝多芬,尤其是造就了一个极度悲观...
19世纪上半叶,悲观主义简直成了个流行风潮——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这些诗人笔尖都带着点愁绪;还有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贝多芬,作曲家们也好像被什么忧郁的调子缠住了;最绝的是,还出了个把悲观刻进骨子里的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
叔本华1788年2月生在但泽,就是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那时候还是德国的地盘。他爹是个大商人,妈是挺有才气的女作家。俩人性格合不来,老靠出去玩儿、旅行来缓和气氛,所以叔本华从小就得跟着他们满世界跑。据说他爹长得不算好看,脾气还特暴躁,他妈呢,聪明漂亮,文学有才华,外语说得溜。叔本华自己也说过:“我爹给了我性格,我妈给了我智慧。”这话要是真的,那他从小心里就埋了“怪癖”和“天才”的种子,估计跑不了。
8岁那年,他跟着爸妈去法国玩,在巴黎郊区待了会儿。他爹为了让法语学透,把他托付给一个生意上的朋友,自己带着老婆回汉堡了。叔本华在那儿待了快两年,后来自己说,那是他这辈子最开心、最难忘的一段日子。回了汉堡,他爹特意安排他上商业学校,想着将来继承家业。他爹是商界大牛,妈又跟文艺圈的人熟,家里总来些名人雅士。可能就是这种环境,让叔本华打心眼儿里讨厌商业生活的庸俗,埋下了想搞学问的种子。连学校老师都看出来了,这小子从小就有哲学天赋。但他爹死活信“文人穷”那一套,不让儿子弃商从文。直到1804年秋天,他爹没了,叔本华才算从“商业囚笼”里解脱出来,真正走上了学术路。
要说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单几句话就能概括:人生就是“意欲”(也叫意志)的表现,而这意欲又是个永远填不满的坑;人呢,偏偏又总要去追求这个填不满的坑。所以,人生就是一大痛苦。叔本华这人,一辈子不为吃喝发愁,不用为生计奔波,也不care仕途,却把人生说得这么灰暗,幸福在他眼里好像一文不值,挺让人纳闷的。他心里到底装着啥呢?
叔本华的哲学,所有细节都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说透了。这书1818年底才出版,但基本概念其实早在4年前的1816年,他28岁的时候,脑子里就已经成型了。后来他写的所有东西,不管是啥,其实都是在解释或者印证这本书里的思想,一点没变,没加啥,也没减啥。到了70岁,脑子里还是28岁那套观念,这几十年虽然又学了不少新知识,但内心一点没动摇。他的哲学主要就四个方面: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体系、反理性主义的立场,还有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叔本华不光搞哲学,还捣鼓医学、物理、植物、天文、气象、生理、法律、数学、历史、音乐,一堆领域都沾,而且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做事还特认真,透着一股独特的劲儿。连大音乐家瓦格纳都夸他音乐有才。他自己也说过:“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看,得跟世界联系起来……小宇宙和大宇宙得放一起研究。”
叔本华的哲学一开始混得挺惨。1818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了,他本来以为能轰动一把,结果一年半才卖了140本,剩下的全报废了。这让他特别心灰意冷,干脆转头猛怼他的哲学对手黑格尔、费希特、谢林,骂他们是“哲学骗子”。后来他去柏林大学讲课,还不拿钱,结果听的人少得可怜。各大学都不搭理他,好像真应了他那句话:“哲学的进步,都是在学院墙外搞出来的。”尼采也说过:“最让德国学者不爽的,就是叔本华跟他们太不一样了。”
1831年8月,柏林闹霍乱,叔本华赶紧跑路,去了法兰克福。这一待就是20年,直到1851年。人们读到他的最后一本书《附录和补充》才恍然大悟:原来叔本华把心里话都说出来了。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后来突然像打了场大胜仗回来的英雄,一下子火遍全欧洲,名声响当当。各国的人跑着去拜访他,报纸杂志上全是他的名字,信徒们还给他画像、雕像,当神一样供在家里。说起来也逗,里面居然还有两位太太去找过他。他的哲学为啥影响这么大、这么有魅力?首先是他那套独一份的“意志哲学”,其次,他文笔超牛也功不可没。这个一直被说成特别忧伤、悲观的哲学家,最后大概是“乐极”了,躺在沙发上就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