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民为什么喜欢戴花-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宋朝人民为什么留辫子)
宋朝男人为什么戴花,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宋代无名氏,鹧鸪天·上元,词云,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天津桥畔鞭声过,宣德楼前扇影开,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
宋朝男人为啥爱戴花?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你看宋代那首《鹧鸪天·上元》,写元宵节的热闹:“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皇帝跟老百姓一块儿过节,满街都是人,个个头上戴着花,红的黄的粉的,一路看过去,跟花海似的,晃得人眼晕。
要只是说戴花是赶时髦,那也简单。关键是皇帝赏的花,那可不一样,是身份,是面子。宋真宗那年,封完官留下俩大臣喝酒,仨人头上都顶着牡丹,喝高兴了,真宗把自己头上最贵的那朵牡丹摘下来,给陈尧叟戴上。陈尧叟感动得不行,宴罢出宫,一阵风刮过,花瓣掉了,他赶紧让侍从捡起来,揣怀里,还念叨:“这可是官家赏的,不能扔。”那宝贝劲儿,跟揣了宝贝似的。

官场上戴花,更是一套规矩。过节、过寿、祭祀、朝会,都得戴。史书里写,皇帝召集朝会,御史台催班,群官戴花站好,等皇帝来了,还得谢花再拜。不戴?那可不行,跟现在上班不穿工服似的,不合规矩。

花还分真花和假花。真花是鲜花,假花是绢布做的“像生花”,宫里赏的大多是假花。但什么身份戴什么花,戴几朵,都有讲究,跟现在职级对应着装似的,马虎不得。
不过假花再好看,哪有真花娇贵?跟皇帝聊天、宫里办“钓鱼宴”,赏的都是鲜花,而且越尊贵的人,赏的花越金贵。可鲜花难保存啊,从外地送来,得想辙。宋真宗那会儿,洛阳的牡丹最有名,姚黄、魏紫啥的,但洛阳离京城两百多公里,那时候交通也不发达,靠骡马、船运,想把牡丹完好送到,太难了。
洛阳的官员们愁坏了。为了不让花瓣掉,他们把花放竹笼里,周围塞满嫩菜叶保湿;为了让花茎不断,发明了“蜡封花蒂”,用蜡封住,花能好几天不落;为了抢时间,送花的校尉得快马加鞭,日夜赶路,就为了皇上能早点看到。一朵小花,送起来跟打仗似的,真应了那句“一骑红尘君王笑,无人知是牡丹来”。

说到底,宋朝人爱戴花,除了喜欢,也有统治者摆阔、享乐的意思。啥叫奢侈?说白了,就是老百姓累死累活,供他们片刻开心。陆游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听着就让人心酸,老百姓卖花糊口,他们却在宫里戴花作乐。后来呢?因为统治者太贪图享乐,闹出“靖康之耻”,国都被占,皇帝被抓,大宋也就慢慢不行了,跟那朵被摘下来的花似的,慢慢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