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货币之谜-银子的真实用途与误解 (揭秘古代货币的书籍)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人用银灿灿的元宝或银锭购物,似乎银子在古代是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上,在明代以前,银子主要是作为储备货币而非日常交易的通用货币,今天,我们...
在古装剧里,老是用银元宝买东西,看着特有年代感,让人以为银子古代就跟现在的纸币似的,到处都能花。其实这误会可大了!明代以前,银子基本是“压箱底”的,不是日常掏出来买菜的钱。
要说古代的钱,那可太复杂了。最早的时候,人们用贝壳当钱,后来又出现过像农具一样的布币、像小刀一样的刀币,五花八门的。直到秦统一六国,才搞出了那种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铜钱——“半两”,这玩意儿后来用得可广了,历代王朝都改改版式继续用,老百姓日常买啥基本都靠它。
那银子呢?虽然看着闪亮亮的,但以前它主要是个“储备选手”。因为银子值钱啊,存着不贬值,带起来也方便,不像铜钱沉甸甸的。尤其是唐宋那会儿,生意人多,做大宗买卖、交税啥的,都爱用银子。但你可别以为古人买个葱、称斤米也掏银锭,那不现实,日常小开销还是得靠铜钱,银子一般人家哪有那么多。
明代以前,银子基本是政府、大商人和贵族圈里的东西。比如唐代收税,有些地方允许交银子;对外做生意,进口出口的货也常用银子算账。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银子这东西,可能一年到头都见不着一次,更别说揣在身上花了。
到了明清,情况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搞得火热,新大陆的白银哗哗往中国流,银子的地位慢慢就上来了。到了清朝,发工资、交税、做大生意,离了银子可不行。这会儿银子才算真正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日常流通的钱,跟剧里演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