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时经济非常繁荣-那当时有没有夜市呢 (宋朝经济上)

古代大多数朝代采取,宵禁,制度,具体内容就是夜晚禁止市民出门瞎逛,一是怕有盗贼流窜,二是觉得管理不便,尤其是在唐朝,太阳一落山,鼓楼就敲响,闭门鼓,暮鼓,,六百下闭门鼓敲完,大街上就不许走人走车了,一...

admin
古代好多朝代都有“宵禁”这回事,说白了就是天黑了不让老百姓瞎逛。一方面怕盗贼乱窜,另一方面也觉得管理起来麻烦。 尤其唐朝,太阳一落山,鼓楼就开始敲“闭门鼓”,也叫暮鼓,得敲六百下,敲完大街上就不许有人车走动,被抓到就是“犯夜”,挨五十板子。除非是给官府送信的公事,或者婚丧嫁娶、生病买药这种急事,不然抓到了肯定得罚。 没事非要晚上出门?那就只能等第二天早上五更三点敲“开门鼓”,四百下敲完才能出门。宵禁的时候,各个“坊”(相当于小区)都用围栏隔开,城管金吾晚上到处巡逻。除了上元节这种能放风的日子,平时聚众唠嗑都不行。 宋朝时经济非常繁荣-那当时有没有夜市呢 (宋朝经济上)(图1) 老百姓夜生活难的问题,一直到宋朝才算彻底解决。 宋太祖赵匡胤搞了个“坊市合一”的城市规划,还取消了宵禁,这下老百姓的活动范围和时间可算解放了。 以前因为有坊墙,商店都被圈在固定的“东市”“西市”里,普通人家临街开门都不行,所以那时候的大街上,基本听不到叫卖声。 既然坊墙没了,各家商店就开始琢磨着临街开店,沿街叫卖。官府也没拦着。到了宋仁宗景祐年间,直接允许临街开店,商人只要肯交税,在哪开都行。 这下才有了《清明上河图》里那种热闹劲儿:固定的“市”没了,街旁、桥头、巷子里都能做生意,街道两旁店铺一家挨一家,有的还挂起了灯箱广告牌。 商铺多 没了宵禁,夜市、早市一个接一个,小商品多,小吃更多,各种面食糕点,沿着大街边走边吃,别提多惬意。 不想出门吃饭?也有外卖,酒店伙计能把酒菜直接送到家。其实宋朝城里人很少自己在家做饭,要么下馆子要么叫外卖。 不过跟唐朝长安的宽比起来,开封的街道窄多了。按说主要街道该宽三十米,但两边店铺为了招揽顾客,总爱占道经营,盖各种违章建筑。 官府倒也讲究“度地居民”,关系到民生的事一般不硬拆。不好拆那就收税,直接收“侵街房廊钱”。这么一来街道越来越窄,皇帝出门都只好减少随从。 宋朝的商店好像挺有特权。占道经营不说,还能用以前只有宫室才能用的规格盖房子。景祐三年朝廷下诏说:“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这么一来,皇家的威严更没影了。 在宋朝,皇帝不叫皇帝,叫“官家”。过节的时候,官家就得跟老百姓一起乐——要么上宣德楼,要么去金明池。官员也散落在民间,住外城的官员早上上朝得起大早,跟市井小民一起在城外等着,等城门开。 眼前这座城,从外表看哪像宏伟都城,就是个乱糟糟的集市。不过,它真挺适合市井生活。 北宋汴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里有个细节,能说明汴梁夜市多火:“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彻夜点着的烛油,熏得整条街连蚊子都没有。 南宋临安的夜生活同样丰富,“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早市从凌晨五更(三四点)开始,持续到深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 宋朝时经济非常繁荣-那当时有没有夜市呢 (宋朝经济上)(图1) 夜间小吃多 逛累了渴了,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吃点喝点。除了昼夜营业的酒楼茶坊,夜市上还有各种饮食小摊,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啥都有,好吃不贵,每样都不超过十五文钱。 夜市小吃还分季节,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夏天有“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砂糖冰雪冷元子(丸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咸菜、杏片、梅子姜”等;冬天有“盘兔、旋灸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这些滋补肉食。 大街上有推车摆的摊位,卖点茶汤方便逛的人;还有沿街叫卖的,挑着担子卖的。“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古时负责宵禁的官员)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文娱活动丰富 宋朝人的夜生活可不只是逛街、购物、吃喝,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夜市文化,瓦舍勾栏里整天都有文娱表演。 勾栏、瓦肆本来是俩词,老连一块说。瓦肆也叫瓦市,就是一个大场地,里面分成好多小场地,就是勾栏。 勾栏可能让人想起用绳子、木杆和布幔隔开的小空间,但其实也分好几种。有的有瓦有顶,有的露天,有的有看台,有的只放凳子,有的干脆啥都没有,大家挤着站着。反正五花八门,各色人等都能上台。 在开封城里随便走,都能走到一个勾栏里,想看啥都有。《东京梦华录》记载,京瓦肆的伎艺有小唱、嘌唱、傀儡、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 这些都是老百姓爱看的,所以不管刮风下雨,天天都挤满人。有的勾栏每天五更就有傀儡(木偶)小杂剧开场,去晚了就看不到了,人气特别旺。 所谓小杂剧,就是人少,故事都是日常市井生活,轻松有趣,有点像现在的小品。 除了小品,瓦子里还有人练武术:甩鞭、练剑、飞刀、劈斧啥的。 说到娱乐,玩社团也是一项。 最有名的就是齐云社。齐云社,意思是球踢得高入云霄,因为蹴鞠形状圆,也叫圆社。 历史上的齐云社,是南宋著名的民间蹴鞠社团,相当专业,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跟今天的足球俱乐部差不多。换句话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作为宋朝最出名的足球俱乐部,齐云社主要组织足球赛,在集市和庙会里特别活跃。 每年,“齐云社”都会办全国性的蹴鞠邀请赛,叫“山岳正赛”,有点像现在的中超。 而且齐云社在很多城市都有分社,一个人加入了齐云社,就能到处跑,分社给他们考核,通过了就免费接待。 不过想加入齐云社,得先交钱,“凡教弟子,备酒礼,办筵席礼物,赠与师父。”入社后规矩更多。 宋朝这种民间社团特别发达,南宋更盛。据说光临安就有写诗词的同文社、西湖诗社、律华社,练武术的射弓踏弩社、英略社,摔跤的角社,演杂剧的绯绿社,说书的雄辩社,演皮影的绘革社,演木偶的傀儡社,建筑界的台阁社,园艺师的奇花社,射箭爱好者的锦标社等等。 理发师和刺青爱好者也不甘心,分别搞了梳剃社、锦绣社。阔太太富家小姐们闲得无聊,发起斗宝会,戴满珠翠首饰赴会,名义上供佛,实际上比谁家有钱。当时结社成风,连妓女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翠锦社。 所以说,生在宋朝,不管啥身份、干啥工作、有啥爱好,都能找到喜欢的社团。 算卦摊也是夜市上的热闹地儿,是宋朝夜市文化的一部分。《梦粱录》说:“大街更有夜市卖卦:蒋星堂、玉莲相、花字青、霄三命、玉壶五星、草窗五星、沈南天五星、简堂石鼓、野庵五星、泰来心、鉴三命。又有盘街卖卦人,如心鉴及甘罗次、北算子者。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取老婆’卖卦者。”这些卖卦的高人为招揽顾客,给摊子起了噱头十足的名号,什么“五星”“三命”“时运来时,买庄田,取老婆”,跟现在的广告词差不多。


上一篇: 宋朝的军事力量薄弱-为什么总有人说宋朝是一个特别难造反的朝代 (宋朝的军事力量强大吗) 下一篇:宋朝的军队并不算弱-期间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很羸弱的感觉 (宋朝部队)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