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朱祁钰身上发生过哪些悲催的事情-他的结局有多悲惨 (朱祁钰外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趣历史小编来说说朱祁钰的故事,电视剧,大明风华,将不少人有带进了明朝历史当中,其实在这部剧当中的明代宗朱祁钰在真是的历史上跟胡善祥其实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admin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最近刷《大明风华》,又想起朱祁钰这人,明朝皇帝里要说“悲催”,他认第二真没人敢认第一,连那个“一月天子”朱常洛都比他惨点儿。《大明风华》是好看,但别太当真,剧里的朱祁钰和胡善祥其实八竿子打不着,历史剧嘛,得带着看。 先说说这第一悲催:他压根不想当皇帝啊!朱祁镇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爹朱瞻基(明宣宗)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儿子,四个月就当太子,妈孙皇后是爹的心头好,母子俩稳得很。《明史》上说孙氏并不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不管生母是谁,朱瞻基认了,他就是嫡长太子,地位稳如泰山。反观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前基本是个小透明,史书里关于他的记录少得可怜,估计连宫里太监都记不住这号人物。 后来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抓了,于谦他们大臣急眼了,怕主少国疑,硬把朱祁钰推上皇位。朱祁钰一开始是真不干,推三阻四的,我觉得他不是装,是真不想接这烫手山芋。每个皇子都有当皇帝的梦,但时候不对啊!国家大难时当皇帝,哪是荣耀,是责任啊!比如宋徽宗赵佶,金兵打汴梁时仓促让位给儿子赵桓,就是想躲责任,让儿子扛江山或者背亡国之锅。赵桓想当这皇帝?肯定不想。朱祁钰当时的心情,估计和赵桓差不多——明朝看着比宋朝强,可谁能想到朱祁镇会被抓?京城说不定也不安全,再丢个皇帝咋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古代君王,多数人想当皇帝是为了享权,不是担责任,尤其是大军压境、自家军队快打光的时候,当皇帝风险太大了。 不光政治上不乐意,私心里他也不愿。朝中还有太子朱见深呢,朱祁镇虽然折了,但朱见深名正言顺,百年后把皇位还给他,那自己不是白忙活?朱祁钰这时候估计还没想过能把位子传给自己儿子,就是本能觉得这事儿麻烦,不该干。但再麻烦,他还是登上了皇位,那一刻,他选的是国家大义。 第二悲催,更绝——朱祁镇居然活着回来了!这不科学啊!那可是皇帝,虽然登基后成了太上皇,也是大明顶重要的人物,瓦剌啥条件没提,就这么给送回来了,跟去旅游了一年似的,整个朝廷都懵了。朱祁钰当时心里估计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但凡瓦剌提个条件,他就能拿“朝廷利益”当借口不接兄长回来,跟宋高宗赵构似的。可瓦剌好像看穿他心思,偏不给他这机会,直接送人。瓦剌太师也先这么做,不是跟朱祁镇有交情,更不像《大明风华》演得那么离谱,主要是留着他没用——不敢杀,也敲诈不了明朝;二是想让他们兄弟内讧,搞乱明朝。这目的基本达成了,就是用时太久,也先没等他们兄弟相争就被仇敌刺杀了。 朱祁钰可不是傻白甜,心里门儿清:朱祁镇回来,对他意味着啥。很多人说,这时候他该把帝位还给朱祁镇,皆大欢喜。这话太天真了!当了一年皇帝,尝到了天下至尊的滋味,谁还愿意俯首称臣?一年前他或许真不想当,但带着大明渡过难关后,他心里对自己认了,觉得“都是宣宗儿子,兄长搞得一团糟,凭啥让位?”他真不甘心。最要命的是,就算让位,朱祁镇能让当过皇帝的兄弟活命吗?这已经不是贪不贪权的问题,是保命问题。所以朱祁钰打心眼里不想接朱祁镇,跟于谦抱怨:“朕本不想登大位,是你们硬推我上去,现在前皇帝要回来,让我咋办?”于谦哪懂这些帝王心术,或者说懂也得按理来,回他:“天位已定,您就是皇帝,万一他怀有异心,我肯定站在您这边。”朱祁钰没法子,只能从了。但心里从此对于谦有了疙瘩,后来夺门之变,他第一反应居然是“于谦要篡位”,真是把于谦的一腔赤诚当驴肝肺了。 其实朱祁钰除了让位,还有两个选择:一是真把朱祁镇当太上皇,软禁在宫里,好吃好喝供着,做足仁义。土木堡之变在前,朱祁镇早失民心,翻不了浪,待遇好点,朱祁钰也不至于那么恨他;二是杀了朱祁镇,明着不行,下毒最合适,报个病逝,朝中非议也影响不大。可朱祁钰既当不成彻底的好人,也当不成彻底的坏人,选了最危险的招儿——把朱祁镇囚南宫七年,生活上苛刻得要命,近乎虐待,硬是给自己培养了个大仇人。 前两件已经够惨了,最扎心的第三件:他没儿子啊!本来是有儿子的,废了朱见深(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位,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结果没多久朱见济就没了。这对朱祁钰打击太大了,为了立儿子,他费了老鼻子劲,甚至贿赂大臣和宦官,就为了让他们默认。他老婆汪皇后(不是朱见济亲妈)因为反对,被他废了后位打入冷宫。结果呢?折腾半天,儿子没了,老婆也没了,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个叫钟同的御史上奏说:“父传子是天经地义,可太子没了,足见天命在太上皇那一脉。您就把太上皇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以后传位给他,您的任务就完成了。”朱祁钰气炸了,直接把钟同下狱杖死了。可这没用,大臣们心里都明镜似的,觉得天命就该在朱祁镇那一脉。朱祁钰又气又悲,不服啊,偏要跟天斗!后来想尽办法生儿子,结果药吃得多了,身体越来越差,儿子影儿都没见着。大臣们更信天命了——年轻皇帝咋就生不出儿子?连朱祁钰自己后来都信了,觉得自己可能真只是个过渡的,心情越来越差,病也重了。 夺门之变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朱祁钰听说兄长复辟,居然很淡定地说:“哥哥做,好!”这也是朱祁镇复辟容易的原因之一,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朱祁钰就是帮朱祁镇一脉过渡江山,朱祁镇那才是天选之子。朱祁钰折腾了这么多年,心灰意冷,认命了。可朱祁镇哪能淡定?七年囚禁,歉疚早磨成恨了。 朱祁镇复辟一个多月后,三十岁的朱祁钰死了,死因成谜。《明史》只说“薨”,没说咋“薨”。但《病逸漫记》里说,是太监蒋安用帛勒死了他;《罪惟录》也写,朱祁钰病快好了,太监蒋安奉朱祁镇旨意,用帛扼杀了他。种种迹象,就是朱祁镇干的。朱祁镇是真恨他,连死后都不放过,下诏骂他不孝不悌不仁不义,废了帝号,赐恶谥“戾”,叫“郕戾王”,按亲王礼葬在西山,不让进帝陵。明朝迁都北京后,就他一个皇帝没进皇陵。后来朱见深(朱祁镇儿子)继位,迫于舆论压力给他恢复了帝号,改谥“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正常的皇帝谥号十七个字,他只有五个,可见朱见深对他也没啥好感,连庙号都没有。直到南明小朝廷,谥号才加到十七个字,庙号“代宗”。 总之,朱祁钰在大明危难时扛起了重担,稳住了江山,让百姓免遭战乱,功绩是实打实的。可他的庙号“代宗”,一个“代”字,道尽了他在明朝君臣心中的位置。真是……唉,太悲催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最近刷《大明风华》,又想起朱祁钰这人,明朝皇帝里要说“悲催”,他认第二真没人敢认第一,连那个“一月天子”朱常洛都比他惨点儿。《大明风华》是好看,但别太当真,剧里的朱祁钰和胡善祥其实八竿子打不着,历史剧嘛,得带着看。

先说说这第一悲催:他压根不想当皇帝啊!朱祁镇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爹朱瞻基(明宣宗)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儿子,四个月就当太子,妈孙皇后是爹的心头好,母子俩稳得很。《明史》上说孙氏并不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不管生母是谁,朱瞻基认了,他就是嫡长太子,地位稳如泰山。反观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前基本是个小透明,史书里关于他的记录少得可怜,估计连宫里太监都记不住这号人物。

后来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抓了,于谦他们大臣急眼了,怕主少国疑,硬把朱祁钰推上皇位。朱祁钰一开始是真不干,推三阻四的,我觉得他不是装,是真不想接这烫手山芋。每个皇子都有当皇帝的梦,但时候不对啊!国家大难时当皇帝,哪是荣耀,是责任啊!比如宋徽宗赵佶,金兵打汴梁时仓促让位给儿子赵桓,就是想躲责任,让儿子扛江山或者背亡国之锅。赵桓想当这皇帝?肯定不想。朱祁钰当时的心情,估计和赵桓差不多——明朝看着比宋朝强,可谁能想到朱祁镇会被抓?京城说不定也不安全,再丢个皇帝咋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古代君王,多数人想当皇帝是为了享权,不是担责任,尤其是大军压境、自家军队快打光的时候,当皇帝风险太大了。

不光政治上不乐意,私心里他也不愿。朝中还有太子朱见深呢,朱祁镇虽然折了,但朱见深名正言顺,百年后把皇位还给他,那自己不是白忙活?朱祁钰这时候估计还没想过能把位子传给自己儿子,就是本能觉得这事儿麻烦,不该干。但再麻烦,他还是登上了皇位,那一刻,他选的是国家大义。

朱祁钰身上发生过哪些悲催的事情-他的结局有多悲惨 (朱祁钰外号)(图1)

第二悲催,更绝——朱祁镇居然活着回来了!这不科学啊!那可是皇帝,虽然登基后成了太上皇,也是大明顶重要的人物,瓦剌啥条件没提,就这么给送回来了,跟去旅游了一年似的,整个朝廷都懵了。朱祁钰当时心里估计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但凡瓦剌提个条件,他就能拿“朝廷利益”当借口不接兄长回来,跟宋高宗赵构似的。可瓦剌好像看穿他心思,偏不给他这机会,直接送人。瓦剌太师也先这么做,不是跟朱祁镇有交情,更不像《大明风华》演得那么离谱,主要是留着他没用——不敢杀,也敲诈不了明朝;二是想让他们兄弟内讧,搞乱明朝。这目的基本达成了,就是用时太久,也先没等他们兄弟相争就被仇敌刺杀了。

朱祁钰可不是傻白甜,心里门儿清:朱祁镇回来,对他意味着啥。很多人说,这时候他该把帝位还给朱祁镇,皆大欢喜。这话太天真了!当了一年皇帝,尝到了天下至尊的滋味,谁还愿意俯首称臣?一年前他或许真不想当,但带着大明渡过难关后,他心里对自己认了,觉得“都是宣宗儿子,兄长搞得一团糟,凭啥让位?”他真不甘心。最要命的是,就算让位,朱祁镇能让当过皇帝的兄弟活命吗?这已经不是贪不贪权的问题,是保命问题。所以朱祁钰打心眼里不想接朱祁镇,跟于谦抱怨:“朕本不想登大位,是你们硬推我上去,现在前皇帝要回来,让我咋办?”于谦哪懂这些帝王心术,或者说懂也得按理来,回他:“天位已定,您就是皇帝,万一他怀有异心,我肯定站在您这边。”朱祁钰没法子,只能从了。但心里从此对于谦有了疙瘩,后来夺门之变,他第一反应居然是“于谦要篡位”,真是把于谦的一腔赤诚当驴肝肺了。

其实朱祁钰除了让位,还有两个选择:一是真把朱祁镇当太上皇,软禁在宫里,好吃好喝供着,做足仁义。土木堡之变在前,朱祁镇早失民心,翻不了浪,待遇好点,朱祁钰也不至于那么恨他;二是杀了朱祁镇,明着不行,下毒最合适,报个病逝,朝中非议也影响不大。可朱祁钰既当不成彻底的好人,也当不成彻底的坏人,选了最危险的招儿——把朱祁镇囚南宫七年,生活上苛刻得要命,近乎虐待,硬是给自己培养了个大仇人。

朱祁钰身上发生过哪些悲催的事情-他的结局有多悲惨 (朱祁钰外号)(图1)

前两件已经够惨了,最扎心的第三件:他没儿子啊!本来是有儿子的,废了朱见深(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位,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结果没多久朱见济就没了。这对朱祁钰打击太大了,为了立儿子,他费了老鼻子劲,甚至贿赂大臣和宦官,就为了让他们默认。他老婆汪皇后(不是朱见济亲妈)因为反对,被他废了后位打入冷宫。结果呢?折腾半天,儿子没了,老婆也没了,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个叫钟同的御史上奏说:“父传子是天经地义,可太子没了,足见天命在太上皇那一脉。您就把太上皇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以后传位给他,您的任务就完成了。”朱祁钰气炸了,直接把钟同下狱杖死了。可这没用,大臣们心里都明镜似的,觉得天命就该在朱祁镇那一脉。朱祁钰又气又悲,不服啊,偏要跟天斗!后来想尽办法生儿子,结果药吃得多了,身体越来越差,儿子影儿都没见着。大臣们更信天命了——年轻皇帝咋就生不出儿子?连朱祁钰自己后来都信了,觉得自己可能真只是个过渡的,心情越来越差,病也重了。

夺门之变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朱祁钰听说兄长复辟,居然很淡定地说:“哥哥做,好!”这也是朱祁镇复辟容易的原因之一,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朱祁钰就是帮朱祁镇一脉过渡江山,朱祁镇那才是天选之子。朱祁钰折腾了这么多年,心灰意冷,认命了。可朱祁镇哪能淡定?七年囚禁,歉疚早磨成恨了。

朱祁钰身上发生过哪些悲催的事情-他的结局有多悲惨 (朱祁钰外号)(图1)

朱祁镇复辟一个多月后,三十岁的朱祁钰死了,死因成谜。《明史》只说“薨”,没说咋“薨”。但《病逸漫记》里说,是太监蒋安用帛勒死了他;《罪惟录》也写,朱祁钰病快好了,太监蒋安奉朱祁镇旨意,用帛扼杀了他。种种迹象,就是朱祁镇干的。朱祁镇是真恨他,连死后都不放过,下诏骂他不孝不悌不仁不义,废了帝号,赐恶谥“戾”,叫“郕戾王”,按亲王礼葬在西山,不让进帝陵。明朝迁都北京后,就他一个皇帝没进皇陵。后来朱见深(朱祁镇儿子)继位,迫于舆论压力给他恢复了帝号,改谥“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正常的皇帝谥号十七个字,他只有五个,可见朱见深对他也没啥好感,连庙号都没有。直到南明小朝廷,谥号才加到十七个字,庙号“代宗”。

总之,朱祁钰在大明危难时扛起了重担,稳住了江山,让百姓免遭战乱,功绩是实打实的。可他的庙号“代宗”,一个“代”字,道尽了他在明朝君臣心中的位置。真是……唉,太悲催了。


上一篇: 明代宗朱祁钰知道自己的哥哥做了皇帝后-为什么连说了三声好 (明代宗朱祁钰简介) 下一篇:明代宗朱祁钰简介-他死后为什么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 (明代宗朱祁钰陵墓)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