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同虚设-有何作用-成了科举的附庸-国子监逐步衰败 (形同虚设有那几个生肖)
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中国社会,意味着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便是从仕,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教育的学校,有私学和官学之分,而国子监则是全国士子都向往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代表朝...
古代中国读书人信奉“学而优则仕”,说白了,就是读书读好了就得去做官。这么一来,专门教人的学校就多了,分私塾和官府办的。而国子监,那可是全国读书人挤破头都想进的最高学府。它主要干两件事:一是替朝廷管着中央官学,二是给朝廷培养未来的官员,顺便当个出主意的智囊团。
清朝对国子监管得特别细,下面有绳愆厅、典籍厅、典簿厅这些部门,具体活儿都是它们干,得听祭酒的。祭酒就是国子监的一把手,主要活儿是当礼部和国子监之间的传话筒,替礼部管着国子监,日常大小事都得他拍板。还得配合皇帝来讲学,主持祭孔拜庙这些仪式,监生每月考试题目也是他出。
当然,祭酒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朝廷还设了一满一汉两个司业帮他。绳愆厅听着就挺严厉,顾名思义就是管纪律的——老师要是不好好教书,学生不听话,功课学得差,食堂不干净,都得它来纠察惩罚。负责人是监丞,清朝也是一满一汉两人。典籍厅嘛,就跟现在的图书馆差不多,放书的。典簿厅更像是后勤处兼财务处,管各种票据文件。当然还有博士,专门负责上课。这么一看,清朝国子监这套班子还挺齐全,各部门互相配合着,一块儿培养学生,好让他们给朝廷卖力。
清朝当过祭酒、司业的名人可不少,像刘墉、纪昀(就是纪晓岚)、王懿荣、吴伟业、王士祯这些人,那都是当时德高望重、学问顶尖的大儒,大多还是进士加翰林出身。不过后来国子监慢慢就不行了,成了科举的陪衬,摆设一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设了学部,国子监就这么没了。但话说回来,它到底给封建王朝培养了一批能用的官员,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繁荣也算出了份力,在教育史上地位还是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