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出身的官员学习西方科技-倭仁为何会极力反对 (科举出身的官员有哪些)
倭仁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面对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倭仁以顽固的立场反对变革,在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中,倭仁作为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坚决反对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倭仁是蒙古正红旗人,出身普通旗人家庭...
晚清那会儿,有个叫倭仁的理学家,挺出名的。当时都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却死守着老一套,坚决反对变革。1867年同文馆闹得沸沸扬扬,他就是顽固派的头儿,死活不让增设天文算学馆。
倭仁是蒙古正红旗的,家里就是普通旗人。他在河南开封长大,从小读四书五经,儒家那一套学得特别深,25岁就考上进士了。后来在翰林院当差,认识了曾国藩、唐鉴这些理学大牛,关系不错。到了同治年间,他混得风生水起,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工部尚书,还给小皇帝同治当老师,当时朝廷里谁不认识他啊?
同治元年(1862年),京师开了个同文馆,一开始就是为了教人学外语,好跟洋人打交道。后来洋务运动起来了,那帮搞洋务的才发现,光会翻译不行,得懂科学技术啊。1866年,恭亲王奕䜣就上奏,说在同文馆里添个天文算学馆,招些考过科举的小官去学西学。这奏折一上去,顽固派不干了,闹得最凶的就是倭仁这个理学大拿。
倭仁为啥反对呢?他觉得,自从两次鸦片战争,基督教在中国拉了不少人,读书人是管人心的,要是连他们都去学西方那套,中国人不就全“西化”了?他还说“立国之道靠的是理义,不是权谋;根本在人心,不在技艺”,想用道德去跟西方的“歪风邪气”对抗。可问题是,他看大清还是老眼光,脑子里还是“华夏”和“蛮夷”那一套。平时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太平时候的玩法。可大清已经被鸦片战争打趴下了,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想活下来,光靠他嘴里那些空洞的大道理能行吗?有理没用的,他压根想不出啥实在的办法让国家变强。
奕䜣和倭仁为此吵了好几回。后来倭仁虽然装病不上朝,但顽固派还是到处捣乱,搞得本来想报名学西学的小官们都不敢去了。慈禧太后呢,也没明确站哪边,就这么看着。其实啊,当时朝廷上下该不该学西方,吵了几十年都没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