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前-十五万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 (明朝灭亡之前怒尔哈赤的故事)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锦衣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无论多么辉煌王朝,均难以逃脱衰亡,历史长河中出现太多类似情况,明王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不少人对他历史十分渴望了解,建立初期,败天下群...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家对他的历史总挺好奇的。建国那会儿,朱元璋可是打得天下群雄都服气,把元廷赶到漠北,算是完成了统一大业。明太祖建国后,为了牢牢控制住朝中大臣,干脆搞了个特务组织,专门盯着大臣们的动向,好让王朝更安稳,这个组织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刚成立的时候,主要就是保护皇帝,顺便盯着大臣们的一举一动,手里还有些特权,有点像民国时候的中统、军统的感觉。从职能上看,他们不算一线作战部队,可别小瞧了他们的作用,明朝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案子,好多都跟锦衣卫脱不了干系。
很多人觉得锦衣卫就只会盯着人,其实他们更大的职责是保护皇室安全,算是大明皇室最信得过的武装力量了。皇帝出门、重要场合,总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可见当时有多重要。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司法、监督、逮捕巡查这些权力,挺独立的。万历打朝鲜那会儿,锦衣卫还到处收集情报,为打赢这场仗出了不少力。
锦衣卫的指挥使大多是皇帝的亲信将领,在朝中权势大得很,谁都不敢轻易得罪。要是得罪了锦衣卫,搞不好就万劫不复了。朱元璋后来也改过锦衣卫,但其实根本职能没变,他们还能直接向皇帝上奏呢。
往后这些年,锦衣卫的权势越来越大,人数也从最初的五千人,到了明朝末年,账面上居然有十五万!不过这个数字水分挺大的,毕竟明朝末年“吃空饷”太普遍了,边关部队账面和实际差得远,账面上十五万,实际能有一两万就不错了,所以说十五万的说法,不太靠谱。
这时的锦衣卫早就忘了自己最初是干嘛的了,简直成了官绅子弟捞钱的工具。靠着锦衣卫的名号干了不少坏事,指望他们保护明朝江山?别想了,真遇到危险,跑得比谁都快,只想保住自己的小命。
从这儿就能看出,崇祯皇帝临死前得多绝望。曾经大明皇室最信赖的锦衣卫,早就烂透了,崇祯只能跑到煤山上吊,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就这么没了。
崇祯刚上台的时候,挺想扭转局面的,想当个名垂青史的皇帝。他特信任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指望他们帮自己一把,结果这些人仗着崇祯给的权力,没少干坏事。崇祯想救国,可惜没受过帝王教育,又谁都信不过,换来换去辅臣,杀来杀去名将,原本还算明朗的政局,被他一步步搞砸了,王朝就这么彻底完了。不少官员也懒得救了,只顾着贪污享乐,肥了自己的腰包,谁管国家死活。崇祯这人吧,是想做事,就是方法不对,把国家搞得这么快就没了。
明朝快完的时候,崇祯身边哪还有兵啊?他信任的那些心腹,都不愿意陪王朝一起死。锦衣卫末代指挥使骆养性,压根不想指挥打仗,躲在家里看局势怎么变,只能靠二把手李若琏,就那么点人马,怎么挡得住李自成的千军万马?北京被李自成占了,骆养性和其他大臣一块儿投降了。他因为指挥使的身份,害得其他官员被农民军追着要饷,不少人家破人亡,他自己倒是花钱免了灾。结果农民军在北京待没多久,就被清军打跑了,清军成了北京的新主人。
一个多月里,北京换了两次主人,京畿地区乱成一锅粥。多尔衮想起了已经投降的骆养性,让他去天津稳定局势。几个月后,骆养性因为擅自见南明使者,被罢了官。
骆养性本该在崇祯最危难的时候保护他,结果他没干正事,光顾着看风向找后路。这也说明,明朝快完的时候,朝廷多不团结,两百多年的大明,就这么亡了。
锦衣卫本来就是皇室的人,又不是一线打仗的,哪来十五万那么多人?有一两万就不错了。再说末年的锦衣卫,战斗力也没多少,指望那些官绅子弟保护崇祯?不可能。加上首领骆养性不顶用,底下人自然就“树倒猢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