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这两个人你知道吗-三更半夜-又代表着宋朝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这两个字的英文)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
现在的“三更半夜”,就是指夜深了、时间晚了。不过你知道吗?这个词在宋代可不是这么来的,它其实是两个人外号的组合——一个叫“陈三更”陈象舆,一个叫“董半夜”董俨,都是宋太宗时期的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里就提过:“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这俩人跟胡旦、梁灏还有赵昌言关系特别好,天天黏在一起,晚上聚在赵昌言家聊天,一聊就聊到深更半夜,还不舍得散。当时京城里的人就开玩笑,叫陈象舆“陈三更”,董俨“董半夜”。
为啥古人把深夜叫“三更”“半夜”呢?得从他们怎么计时说起。白天和晚上的叫法不一样,白天说“几点钟”,晚上说“几更”或者“几鼓”。
看看现在的钟楼鼓楼就知道了。古代城镇里都有这俩玩意儿,早上撞钟报时,所以白天叫“几点钟”。晚上则分五更,除夕那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这个。
晚上巡夜的人打梆子报时,所以晚上叫“更”;有的地方敲鼓,所以也叫“鼓”,“几更天”“几鼓天”就是这么来的。咱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这么来的。
《红楼梦》里元宵节那回就特别明显:“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里的《观灯》;“三更时”,贾母听完女先生说书;“四更时”,凤姐讲完笑话,元宵节才算“聋子放炮仗——散了”。这不就是“更”“鼓”用得最清楚的时候嘛。
古人的一更就是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21点到23点,三更23点到凌晨1点,四更1点到3点,五更3点到5点。三更正好是子时,半夜最冷的时候。
所以贾母才说“怪道寒浸浸的”。贾府元宵节能闹到“四更”——也就是咱们说的凌晨三点,可见得多热闹啊。
“三更半夜”能成常用词,还得说说宋朝的夜生活。比起前朝,宋朝夜生活那叫一个自由开放。唐朝可不行,夜市根本不可能闹到“三更半夜”。
唐朝有《宫卫令》,规定晚上衙门“昼刻”一过,就敲六百下“闭门鼓”;早上五更三点后,敲四百下“开门鼓”。要是“闭门鼓”敲了、“开门鼓”没响的时候还在街上溜达,就算“犯夜”,要打二十大板。
到了宋朝初年,这些律令全废了,宵禁也没了,宋人可以通宵达旦地玩。诗里说“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条件,“三更半夜”想不流行都难。
对了,这里说的“点”不是“小”的意思,是古代一种乐器,长得像小铜钟,中间凸,两边有孔。更夫用绳子穿起来系手上,报时就用手打它,时间长了,“点”就成了计时单位。现在咱们说“打点”,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啊,每个词背后都有故事。没有宋朝那么热闹的夜生活,“三更半夜”这个词说不定还真出不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