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状元知多少 (清朝114个状元)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分别产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童生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称院试,及格的称做秀才,进入府州县学读书...
古代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童生先考州县级的院试,过了就是秀才,能去府州县学念书。成绩好的秀才才能参加乡试,这考试三年一次,考中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第二年能考会试,会试过了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再复试,在皇帝殿廷考,就是殿试。殿试分三等,一甲就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要是三级考试都拿第一,就叫“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乡试是省里布政使司管,会试礼部全国统考,殿试直接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进士的都能当官,状元一般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是编修,二三甲选庶吉士也是翰林,其他的给事、御史、主事,或者府推官、知州、知县都有。没考中的就只能当小京官或者外地教职了。

曹曰玮(1671-1706),字继武,号秀山,安徽池州贵池梅街镇源溪村人。他爸曹光国带他占籍京卫(就是北京大兴),他哥曹曰瑛是康熙朝翰林院待诏。曹曰玮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武状元,授二等侍卫。更厉害的是,他前一年(1693)刚中顺天武乡试解元,等于连中两元,当时才二十四岁,这事儿肯定轰动不小。
他从小跟着老爸学,“兼通经史”,后来就编了本武举考试辅导书《武经七书汇解》。他在序里说,公余时间和黎利宾一起整理古今说法,“推阐隐秘,发挥奇奥”,1696年冬天弄完。不过书是1705年才在三畏堂、光启堂刻出来的,黎利宾后来序里说,他出去当山西陕西的武官,书就交给黎利宾了。当时兵部右侍郎曹鉴伦给书写序,夸得厉害,说这书能像朱熹《四书集注》那样传千百世,可见评价多高——毕竟《四书集注》是清代文科考试钦定教材啊!

源溪远眺九华山

曹曰玮故乡源溪村景
《贵池县志》里也有他的记载:“曹曰玮,字继武。他爸曹光国,性格豪放,游到京城就占籍京卫。教长子曰瑛学文,次子曰玮学武。曰玮练骑射,还兼通经史。康熙三十二年顺天武乡试第一,第二年会试中式,殿试弓马对策都没人比得上,皇上亲自拔为一甲一名,赐武进士及第,授二等侍卫,在宫里当值。三十六年跟着康熙征厄鲁特,立了功劳,好几次赏蟒衣酒果。三十九年外放山西利民路参将,因为政绩卓异升浙江金华副将,皇上觉得他对利民地方熟,就让他留任新衔。四十四年特旨迁陕西固原西路靖远卫副将,四十五年春天直接擢升陕西兴安、汉羌等地挂印总兵官。结果那年汉江发大水,州城全淹了。他到任后天天带兵昼夜巡防,结果得寒病死了,才三十六岁。皇上听了很惋惜,按规矩赐了祭葬。”

源溪村口水口林
他死前给皇帝上了道“遗本”。里头先说感谢康熙知遇之恩,说自己本是寒士,被拔为武状元,当侍卫,后来又升官,正想着好好干,没想到病重,医药无效。然后说自己不能奉养七十四岁的老父亲(远在京邸),不能抚养六岁的儿子,只能托付给哥哥曹曰瑛(当时在翰林院待诏),让他报君恩、承亲志。康熙看了肯定很震惊悲痛,赐了祭葬,还让他入乡贤祠,让江南布政使卢腾龙代表皇帝主祭,葬在池州府东南下湖西。他夫人刘氏和六岁的儿子允耀,还住在皇上赐的京城府邸。

曹曰玮真是个眼里有山河、心里有韬略的儒将!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实在让人痛惜。他是池州这方水土养出来的英杰,文韬武略、廉孝节义、忠勤内美,池州人真该为他自豪,向他学习!
曹曰玮状元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