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会那么容易的掌控国家呢-为什么陈桥兵变后 (宋太祖会那么年轻吗)
没有尸横遍野,没有喋血宫门,赵匡胤在陈桥驿披了一件皇袍,后周的锦绣河山立马易主,姓柴变成姓赵,在城头变幻大王旗、换皇帝犹如换手机、每次政权更迭无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五季乱世,为何会开出赵宋这一朵几乎和...
没有尸横遍野,没有喋血宫门,赵匡胤在陈桥驿披了一件皇袍,后周的锦绣河山立马易主,姓柴变成姓赵。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换皇帝跟换手机似的年代,每次政权更迭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五季乱世,咋就赵宋这朵和平过渡的奇葩开得这么稳当呢?话说回来,孩子没娘说来话长,赵宋能取代后周,某种程度上是柴荣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柴荣这么干也有他的道理。后周最早的宿卫军,是五代那些老皇帝传下来的,“羸老者居多,骄蹇不用命”,一遇到大敌,要么跑要么投降。柴荣刚当上皇帝没多久,就跟北汉干了一仗,就是高平之战。柴荣御驾亲征,“合战未几,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柴荣一看军势危急,亲自带着亲兵冒着箭雨石头往前冲督战。赵匡胤当时是宿卫将,跟同僚说:“主公都这么危险了,咱们能不拼死一战吗?”然后身先士卒,带头冲,士卒们跟着玩命,一个打一百,北汉兵直接被打跑了。这一战后柴荣就琢磨着整顿宿卫军,“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把全国包括其他割据地方的骁勇之士,用好待遇招到开封当禁军,叫“强人”。又从这帮壮士里挑武艺好的,组成殿前诸班,贴身卫队。这么一支由好汉组成的“强气未灭”的卫队,总得有人管吧,柴荣挑来挑去挑中了赵匡胤。
为啥偏偏选老赵?正史说他高平之战表现好是人才,其实只说对一半。当时表现好的将领多了,不选别人单选他,就因为老赵身上有股天生的、能让一帮好汉服气的劲儿。张宏杰说过,刘汉、赵宋、朱明这些朝代的开国者,都有股英豪气。老刘提三尺剑斩白蛇,老赵一根棒打四百州郡,老朱更早,都加入明教了,当白莲护法呢。老赵跟这些“强人”打交道久了,用他那套领袖气质和自创的“太祖长拳”“蟠龙棍法”,把这帮武艺高强的“强人”彻底收服了。吕思勉就说,“太祖实由此受禅也”——说白了,这帮人名义上是柴荣的贴身卫队,实际上是老赵的私人班底,除了他,谁镇不住。所以老赵要是想反,谁也拦不住。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突然传出契丹南侵的消息,十万火急。初二,慕容延钊带着前锋先走。初三,老赵带着后军出发。走到陈桥驿,新月如钩,四周静悄悄的。老赵正睡得香,左右亲信一拥而入,把黄袍往他醉眼朦胧身上一套。等大伙儿还没反应过来呢,赵普这些心腹早就跪地上拜了。其他人一看也明白了,跟着跪倒,山呼万岁。老赵一看这架势,心里想:你们这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啊!黄袍是能随便披的?好歹里面先穿件坎肩啊,大冬天的,感冒了可咋整。

小皇帝早朝还没散呢,老赵已经带兵到城下了。唯一死在兵变里的,是个叫韩通的外号“韩瞠眼”的托孤重臣。为啥叫这名?因为他老爱吹胡子瞪眼睛。听说兵变,韩通赶紧带人冲出宫想组织抵抗,结果跟老赵心腹王彦升撞上了。王彦升外号“王剑儿”,性子狠,力气大,剑术也好,老赵特意派他盯着韩通。王彦升立功心切,招招都往要害招呼,韩通打不过,想跑,最后跟妻儿死在自己府里。老赵没为难孤儿寡母,把他们迁到西宫住。小皇帝降成郑王,太后符氏的尊号还保留着。为了平稳过渡,兵变一开始老赵就跟那帮拥戴他的“强人”约好了:对柴家小皇帝和太后好点,朝里文武大臣也善待,不准烧杀抢掠,事成之后人人有赏。大宋江山就这么稳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