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有着怎样的特点-明朝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 (有着怎样的特点)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爵等级制度,对一个朝代的政权统治与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封爵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

admin

明朝的封爵制度,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跟以前朝代不太一样。皇帝用来管自己人、赏有功之臣的一套办法,明朝搞得更规矩、更成体系,有跟历代一样的地方,也有不少独特点。要说明朝的政治、制度,这封爵制度绕不开,今天就随便聊聊它的五个特点,还有为啥会这样。

一、宗室和功臣各走一套路,只给名分和钱,不管地

有着怎样的特点-明朝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 (有着怎样的特点)(图1)

明朝封爵分了两拨人:自家宗室和外面打天下的功臣外戚。把亲王、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分开,是明朝跟以前不一样的地方;而且给功臣的爵位,就给个名头和俸禄,不再封地块儿,公侯这种级别的,还会给个铁券,显摆显摆功劳大,皇恩浩荡。

宗室这边,明太祖一开始就定了规矩,皇室宗亲分八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俸禄也按等级来:亲王一开始一年五万石,后来减到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往下递减,奉国中尉最少,二百石。

功臣外戚这边,明朝参考了前朝,设了五等爵位,后来把子、男废了,只剩公、侯、伯三等,细分七个等级。洪武二十五年规定:公五千石到二千五百石,侯一千五百石到一千石,伯一千石到五百石。还有个规矩:“没军功的别想封爵,封号不是皇帝特旨不能给。”爵位分两种,只能自己当的,和能传给子孙的,看军功大小给,都给诰券。

为啥会这样呢?大概有四个原因:一是皇帝权力大得很,想啥都得他说了算;二是儒家那套君臣尊卑的思想影响大;三是皇帝怕功臣势力太大,威胁自己,所以少给点实际好处,比如地;四是当时农业和商品经济还行,能养得起这些人,皇帝既要靠他们打仗,又得显出自家人高贵,干脆两套体制并行,给足钱,不给地。

二、封爵给铁券绑一块儿,越搞越规矩

明朝皇帝为了稳住政权、拉拢功臣,搞了中国历史上最全的“封爵+铁券”制度。明太祖定下“没军功别想封爵”“公侯都得给铁券”的规矩,把军功封爵和发铁券绑死了,成了明朝的重要制度。后来皇权越来越强,这制度有变化,但一直用到明朝灭亡,影响不小。

这个“封爵+铁券”的路子,走得挺曲折,慢慢才完善。大概分三步:

第一步:明太祖时期开始搞。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公爵十个,侯爵二十个,都给铁券,写上“河带山砺,子孙永保”。规矩也定了:“没军功不封”“公侯伯给铁券”。但有些功臣仗着铁券胡作非为,朱元璋就搞了个“铁榜”限制他们,《明通鉴》里写他“怕功臣靠铁券犯法,就让人做了铁榜,警告他们安分点”。不过后来朱元璋杀功臣杀得凶,这制度又乱了。

第二步:永乐到嘉靖时期,慢慢完善,基本定下了“军功封爵,公侯给铁券”的套路。朱棣上台后,封丘福为淇国公,朱能为成国公,张武等十三个侯,徐祥等十一个伯,都按规矩给铁券。但也有例外,比如永乐时期的许成,因为处理了驸马的事,被封了永新伯,没听说他立了啥军功。到了明武宗时期,这制度更成型了,正德十三年,武宗自己要封自己为镇国公,朝廷还得真给铁券,写上“万寿无疆”,说明已经成铁律了。

第三步:嘉靖时期开始,虽然封爵有点泛滥,武官难封,但嘉靖在爵位能不能世袭、封爵给铁券的标准上卡得很严。想拿到铁券特权的,越来越难,这时期基本定型了。

不过就算制度化,明朝的铁券也有特别的地方:宗室和外戚封爵不给铁券,只给诰书,标准也没那么严,朱元璋虽然限制外戚,但还是会特恩封爵;铁券从给功臣的“特权”慢慢变成了“荣誉”,要求越来越高,但总有例外。

为啥会这样?一是皇帝想让功臣安心,别造反,明太祖就说“让他们安安稳稳活到老”;二是《大明律》给撑着;三是功臣自己也想要这“定心丸”,皇帝也得靠这个拉拢他们。

三、封爵从“看军功”变成“武官难封”

明朝一开始,封爵就得靠军功,明太祖定下“没军功别想封”,《大明律》还写“文官不许封公侯”。但“靖难之变”后,虽然还喊着“军功”,文官封爵时得挂个武职名头,假装有军功;到了嘉靖时期,军功太乱,武官地位又低,慢慢变成“武官难封”,甚至有些勋臣觉得用武职封爵丢人,说“我是勋爵,不是军职”。

明初定“军功封爵”,是朱元璋看前朝的经验,加上自己的想法定的。他说“爵位是报答功劳的,汉高帝没军功不封侯,这规矩好。我现在不是舍不得封,是没功劳的封了,有功劳的咋办?”所以《大明律》里写“文官没大功劳,就算当丞相也别想封公侯”。

“夺门之变”后,封爵开始偏向太监、文官这些非武职。曹吉祥、石亨、徐有贞这些人,没听说有啥军功,都被封爵赐券。徐有贞自己求加爵,明英宗一高兴就封他武功伯,给俸禄,世袭锦衣指挥使,给诰券。“没军功不封”的规矩早没了。后来重文轻武,文官压着武将,武官更难封。从嘉靖元年到崇祯十六年,一百多年,靠军功封爵的,就辽东总兵李成梁一个宁远伯。可他封爵也得“送礼给权贵,拉拢朝里人”,连王世贞都说“以前都督有功劳,宁可封流伯,也不加保傅,这规矩全变了”。

为啥会变?一是朱元璋有点狭隘,看不起文臣,没分清文武功劳大小;二是明初淮西集团势力大,都是打仗的武将,武人说了算;三是后来重文轻武体制成型,武官地位越来越低;四是朝廷对勋臣封爵卡得严,加上皇帝个人想法。

四、皇帝说了算,法律靠边站,勋爵特权越来越少

明朝是封建社会皇权最集中的时候之一。洪武到宣德时期,皇帝权力越来越大,成了独裁者。封爵制度里,宗室勋臣虽然有法律规定的特权,但特权跟皇权冲突时,皇帝想咋样就咋样,法律根本不管用,就算有免死铁券,也保不住命。而且明朝皇帝为了统治,免死、封赏这些特权比以前少,甚至没有(比如封邑),后期勋臣宗室世袭爵位也卡得很严。

皇帝管法律,自古都是皇权至上的表现。明太祖是“封爵+铁券”的创始人,也是破坏者,胡惟庸、蓝玉党案杀了多少功臣,那些有“山河之誓”、说好“世代荣贵”的铁券,在他眼里就是废纸。李善长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第一功臣,给铁券,后来朱元璋猜疑他,就因“星变要移大臣”,把他和全家七十多口都杀了,他当时都八十多岁了。谷应泰评论这事说“早上还在盟府,晚上就被抓,血还没干,罪状就定了”。明朝中后期,封爵更看皇帝心情和权臣影响。正德时刘瑾掌权,都督神英没军功,贿赂刘瑾,刘瑾矫旨让大臣讨论,大臣们怕他,都说该封,神英就被封了泾阳伯,给世券。徐有贞“夺门之变”有功求加爵,明英宗一高兴就封了。

明朝勋爵特权减少最明显。以前封爵有封邑,明朝没有;免死次数也少。唐昭宗给钱缪的铁券写“恕九死,子孙三死”,宋太祖给王审琦的写“恕九死,子孙五死,云孙恕三死”,明太祖给李善长的就“恕二死,子恕一死”。后期宗室更惨,搞“藩禁”,朱元璋老家凤阳设了“高墙”监狱,宗室连自由都没有,还谈啥特权。

为啥这样?一是皇权太强,皇帝成了“代天理物,权柄自持”的独裁者;二是怕勋臣仗着特权违法,影响社会稳定;三是想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分清勋臣跟皇帝亲疏。

五、爵位和官职慢慢分家,成了虚的

明朝刚开始,宗室、功臣的爵位和官职是对应的,亲王、勋臣手握大权;但“靖难之变”后,明成祖开始削他们的权,慢慢变成“高爵虚职”;宣德时期,汉王朱高煦造反,功臣们怕牵连,主动辞了实权官职,皇帝就规定勋臣只管“差委”,爵位和官职并立的局面结束了。后期个别例外,但爵职分离的趋势定了。

爵职分离慢慢来的。明太祖时期,宗室分藩,勋臣起初爵职对应,委以重任。但后来胡蓝党案,功臣的爵职开始分。建文到宣德,“靖难之变”“汉王叛乱”让皇帝更怕宗室勋臣,功臣也怕被牵连,辞了实权官职,形成“高爵虚位”。明朝后期,爵位成了实职官以上的荣誉,特殊情况有,但基本都往爵职分离走了。

爵职分离是古代封爵制度的大趋势,明朝这样,原因大概有:一是皇权太强,怕臣子权力大,威胁自己;二是历史教训,靖难之变、汉王造反都是例子;三是加强中央集权,让管理更有效率。

明朝皇权越来越集中,皇帝成了“代天理物,权柄自操”的独裁者。制度的兴衰,都是皇帝为了巩固统治用的不同手段。明朝封爵制度的特点,说白了就是皇权越来越强,臣僚特权越来越少;儒家君臣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政治形势不一样;制度越来越规矩、法制化;皇帝统治策略调整;还有历史教训。作为古代最完备的封爵制度,明朝这套玩意儿影响挺深远的。


上一篇: 有什么异同-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封爵制度都是怎样的 (二郎神劈山救母和沉香劈山救母有什么异同) 下一篇:命妇有着怎样的等级制度-最大的是皇后吗 (命妇有俸禄吗)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