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么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起源是什么 (逐渐发胖是什么原因)
自古来都有战争的存在,打仗需要什么大家肯定也都知道,当然是人了,士兵们从哪里来?从征兵制度中来,自古以来就有着这种东西,它存在的历史可以和人类历史的久远相提并论,而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看看中国古代军队制...
自古以来打仗都得靠人,士兵从哪儿来?征兵制度呗。这东西历史老长了,跟人类文明差不多久远。今天咱们就随便聊聊中国古代军队制度咋变的,什么应招、调兵、世兵、府兵,这些词到底啥意思?有啥区别?
商周时期
商周那会儿就有了征兵制度,毕竟也得打仗。那时候的军队规模吓人,搞的是“全民皆兵”,一有战事,部落成员都得去(老弱妇孺也得跟着),所以人数特别多。部队核心是王家贵族的人,主力是平民组成的“甲士”。其实参战的人里,老弱妇孺基本就是凑数的,帮不上啥忙,有时候还添乱。
战国时期
这时候开始有常备兵了,专门用来打仗,这些人可是军队的主力,得通过不少考核才能进。选上了还能全家免赋税,战斗力比商周那会儿强多了。
秦

汉

汉朝和秦朝差不多,男子到了年龄,农闲时就得训练。一个人大概得当两次兵,每次一年。汉武帝时候,还出现了少数民族组成的“胡骑”“越骑”这样的部队。东汉后期,问题就来了,好多壮丁都成了地主的私兵,慢慢就闹出了“军阀”割据。
三国

三国时期搞起了“世兵制”,士兵的家户口不归郡县管,专门的军府管(叫“士家”或“军户”)。但士兵地位低,得被“放免”才能当平民。
南北朝

这时期用“府兵制”。府兵就干一件事:打仗,不用交税。
隋唐

府兵制变化挺大,管军队的军府改叫“骠骑府”,头儿是“骠骑将军”。士兵们也有户口,没战事就种地干活。唐朝又调整了一下,士兵归军府管,军府将军归朝廷管。不过这也让安禄山那种大军阀有了钻空子的机会。
宋

宋朝搞“募兵制”,就是花钱招兵,军队分了好几种: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明

元朝没打下天下时,搞的是“部落兵制”(部落里适龄的都得去打仗)。明朝用“卫所制”,军队分“卫”和“所”两级,一个府一个“所”,几个府凑一个“卫”,兵源和“世兵制”差不多。
清

清朝搞“旗兵制”,和元朝的“部落兵制”有点像,把满、蒙、汉几股力量编成八个旗(我们常说的“八旗子弟”,不全是满人)。平时当老百姓,打仗就上。清朝统一后,汉人还组了“绿旗军”。
咱们再从兵政制度上说说具体的“兵制”

应招
就是响应招兵,得身体棒棒的才能进,不是谁都能当兵。
调兵
汉朝那会儿,人得当两次兵,一次在本郡县服役,第二次就得调去外地,守京城或者边疆。
世兵
符合条件的人归军府管,打仗听命令。父子都得当兵,一代传一代。三国时候战事多,才搞出这个制度。不过三国武将那么多,儿子能成器的没几个。
府兵
军队归军府管(地方政府管不着),士兵另立户口,平时种地,打仗就上。
募兵

老百姓自己报名,符合条件就能入伍。(宋朝用的这制度,重文轻武,军队实力弱不是没道理,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想当状元。)
部落与旗
部落制度就是15到70岁的都得当兵,平时种地,打仗就上。旗兵制呢,部落为单位,一个旗7500人,也是平时种地打仗。开始是满族八旗,后来加了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总共24旗。
现在回头看看,这些制度都是跟着时代变的,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毛病。朝廷里能人还是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