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最强时期有三十万众-李密为什么不自己称帝 (瓦岗军实力)
瓦岗军是隋唐期间一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军队,最初瓦岗军是由翟让创立当时瓦岗军几乎全部是由农民和盗贼组成,后来随着李密等隋朝叛军加入瓦岗军的实力才逐渐壮大起来,强盛时期的瓦岗军据史书记载拥兵三十万,并且还...
咱们先说说李密咋当上瓦岗军老大的。李密一开始跟着隋朝大将杨玄感反隋,后来杨玄感输了,李密带着手下到处跑,最后投奔了瓦岗军。给翟让干活那会儿,他出了个妙计,把隋朝官军打得大败,还斩杀了名将张须陀。从这以后,李密在瓦岗军里就立威了。接着他又带着瓦岗军攻下了洛阳的粮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老百姓扶老携幼来投奔他的,一下子就有好几十万。这时候李密在瓦岗军里的威望,早就超过翟让了。《旧唐书》里说:(翟)让于是推密为主,号为魏公。翟让看着李密声望一天比高,没办法,只能推举他当瓦岗军的老大。

在翟让他们劝着,李密就自称魏公,还封了一大堆将领。成了老大之后,李密带着瓦岗军打了不少漂亮仗,尤其是跟王世充那场仗,《旧唐书》记载:世充袭仓城,密复破之。世充复移营洛北,造浮桥,悉众以击密,密与千余骑拒之,不利而退。世充因薄其城下,密简锐卒数百人以邀之,世充大溃,争趣浮桥,溺死者数万。这一战李密把王世充的军队打残了,全歼了,还占了偃师。这时候李密有三十多万人马,史书说: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其他割据势力像窦建德、朱粲的,都派人来劝他登基当皇帝,可李密却说洛阳还没平定,不是时候,拒绝了。
那李密不称帝,真像他说的洛阳没平定那么简单?其实不然。后来李密做的事儿,能看出来他压根就没真想称帝,或者说没那个实力。《旧唐书》记载:隋越王侗称尊号,遣使授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令先平化及,然后入朝辅政。隋炀帝死后,越王杨侗在王世充他们拥立下当了皇帝,这时候杨侗派人给李密封了太尉、魏国公,让他去打宇文化及,打完再入朝辅政。李密居然答应了杨侗,真就出兵去打宇文化及了。
咱们说瓦岗军本来就跟隋朝势不两立,就凭当时瓦岗军的实力,李密完全可以自己当皇帝,为啥要低三下四听杨侗的?难道李密跟《水浒传》里的宋江似的,起义就是为了等朝廷招安?显然李密不是宋江,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不能。至于为啥不能,还得从翟让之死说起。
原本翟让这人没啥大抱负,当初让位给李密,虽说有点无奈,但也没啥怨言。可当初跟着翟让的人,心胸可没他那么大,其中王儒信反应最厉害。《旧唐书》记载:翟让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之权。王儒信使劲劝翟让当大冢宰,把瓦岗军的权力抓在手里,削弱李密的实力。翟让的哥哥翟宽更直接对他说:"天子止可自作,安得与人!汝若不能作,我当为之。"意思是天子只能自己当,哪能给别人?你要当不了,我来当。
李密当上瓦岗军老大后,对翟让也没放松警惕,很快王儒信和翟宽说的话就被李密知道了。李密于是起了杀心,设宴请翟让,在宴会上把他除了。王儒信和翟宽后来也被李密杀了。翟让一死,瓦岗军里乱了起来,李密的部下到处抓翟让的亲信,翟让的部将徐世勣还被乱兵围住,受了重伤,后来单雄信他们求了半天,徐世勣才捡了条命。这次火并其实损失不大,李密后来让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三个人分着带翟让的军队。说白了,翟让的队伍编制还在,就是换了三个头头。
翟让的死让李密坐稳了老大的位置,但也留下了后患。毕竟翟让是瓦岗军的创始人,当时他和李密的实力其实差不了多少,李密后来只杀了翟让、王儒信和翟宽这三个人,就是因为要是他对翟让的部下大清洗,瓦岗军肯定损失惨重,这也是徐世勣这些翟让的旧将能活下来的原因。翟让是死了,但他的势力还在,这对李密来说,一直是个大麻烦。所以那时候瓦岗军虽然看着强盛,但不是所有人都对李密忠心耿耿。

后来李密接受了隋朝的招安,去打宇文化及,结果元气大伤,王世充趁机打过来,把瓦岗军揍得够呛。李密带着残兵败将想去黎阳,《旧唐书》记载:密将如黎阳,或谓密曰:"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至于死,今向其所,安可保乎?"那时候黎阳的守将正是翟让的旧将徐世勣,当时有人劝李密说,当初杀翟让的时候,徐世勣差点没命,现在去他的地盘,能保证安全吗?李密听了,立马改道去了别的地方。从这儿就能看出来,李密对翟让的旧部向来不信任,而翟让的势力在瓦岗军里又不能忽视,李密短时间内又拔不掉他们。所以为了安全,李密没急着称帝,而是选择了投奔隋朝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