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只会谋略不会上战场-但其实他打过巅峰一战 (诸葛亮只会谋反吗)
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善于执政,对军队一窍不通,否则,为什么北方五次远征都失败了?陈寿还在,三国演义,中说,他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在于谋略,短在于行兵打仗,也就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但他不善于运用奇...
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治国是一把好手,带兵打仗嘛,就不太行了。不然为啥北伐五次都无功而返?陈寿在《三国志》里也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就是诸葛亮擅长出谋划策,真刀真枪打仗差点意思。后人跟着附和,不然也不会总拿“空城计”说事儿——好像除了这计策,他别的军事手段都不灵光。
但要说诸葛亮真不行,那卤城之战第一个不答应。这场仗打下来,他作为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围点打援”战术成功实践者的地位,算是坐稳了。就凭这一场,够资格进一流军事战略家的行列。
当时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走的是祁山道;司马懿呢,从长安那边过来。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这次跟前几次比,条件好不少:曹真将军病逝了,司马懿从荆州空降过来当大都督,上次北伐还拿下了武都、阴平两个郡,控制了渭水上游的南岸。最关键的是,蜀军的粮运输线通了——军粮能从益州沿嘉陵江水路运到汉中,再通过斜谷水路往前线送,损耗小多了。
魏军斥候跑了好几天,愣是没找到蜀军的粮队。司马懿琢磨着:蜀军粮草肯定不多,老战术,等他们自己粮尽了撤军,不就行了?他哪知道,蜀军这回是走水路运粮,等他等到花儿都谢了,蜀军的粮草还源源不断呢。
蜀军没打祁山营寨,反而直奔上邽,把麦子给收割了。

诸葛亮的路线还是老样子:从汉中到武兴、河池,再顺路到祁山脚下,假装要打天水。祁山是祁山道北边的门户,魏军在那儿扎了营防着蜀军。结果诸葛亮压根没碰祁山营寨,派兵围着它,自己带着主力直扑上邽。上邽守将郭淮、费懿刚吃了败仗,军心涣散,根本不敢出来打,蜀军就这么把上邽的麦子割了个干净。具体割了多少没记载,估计少说也得二十万石,够八万人吃一个月的。

诸葛亮割完麦子撤了,司马懿追着屁股从上邽到了卤城。
这时候司马懿还在路上呢。听说蜀军把麦子割了,他可乐坏了:诸葛亮这肯定是慌了,想抢粮食跑路啊!追!必须追上去!他带着部队一路猛追,直到卤城北边才停下。
这时候诸葛亮的算盘就露出来了——他就是故意抢麦子,把魏军引出来,好找机会围歼。这也是没办法,蜀汉国力弱,得速战速决;魏国兵多粮足,拖得起。司马懿心里门儿清,所以追到卤城后死活不出来了,直接摆出“龟缩战术”,任诸葛亮怎么挑衅都不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