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相忘于江湖的陌生人-水浒中武松和宋江为什么从相见恨晚的好兄弟 (变成相忘于江湖的人)
梁山好汉排定座次后,转眼之间就到了重阳节,宋江大开筵席,举办,菊花之会,,一时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堂前两边敲锣打鼓,众头领各就各位,觥筹交错,笑语喧哗,开怀畅饮,梁山上的三位才子马麟、乐和、燕青也粉墨...
梁山好汉排定座次没过多久,重阳节就到了。宋江在忠义堂大摆筵席,办了个“菊花之会”,堂上插满了菊花,堂前敲锣打鼓,众头领各自落座,喝酒聊天,热闹得很。梁山上的三位才子马麟、乐和、燕青也凑热闹,吹箫弹琴唱曲儿,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
宋江一看这场景,高兴得又喝多了。这一喝多不要紧,老毛病犯了——不过这回他没写反诗,倒是填了首《满江红》。词里写着: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宋江写完,自己看了两眼也就算了,偏要让乐和唱出来。乐和刚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场面就炸了。
武松第一个拍桌子喊:“今天要招安,明天要招安,兄弟们的心都凉透了!”李逵更是眼一瞪,酒劲上来了,吼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一脚把桌子踹翻了。
按理说,闹事的是武松开头,李逵跟着起哄,就是说话粗了点,可宋江却喊人要把李逵拉出去砍了。后来众头领求情,才饶了他,关了禁闭。
李逵天不怕地不怕,就服宋江,是宋江的铁杆粉。武松呢,是宋江的结拜兄弟,俩人以前也投缘,但宋江跟李逵的关系,可比跟武松亲多了。所以宋江要杀李逵,其实是做给武松看的。
宋江酒醒后,对武松说了一番话:“兄弟,你也是明白人,我主张招安,是想改邪归正,给朝廷当臣子,怎么就冷了大家的心?”

咱们琢磨琢磨宋江这话,好几层意思呢。
第一,他叫武松“兄弟”,是在提醒。当初俩人在柴进庄上相遇,一个当逃犯,一个寄人篱下。宋江对武松嘘寒问暖,送银子送衣服,武松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还主动结拜。这时候提“兄弟”,意思是你我这么好,干嘛拆我的台?
第二,说武松“你也是个晓事的人”,话里有话。宋江和武松在孔家庄重逢时,武松怕连累宋江,要去二龙山,还说了一句关键话:“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话重要,因为水浒里第一个提招安的其实是武松,不是宋江。宋江说这话,其实在戳武松:当初是你想招安,现在又反对,你咋能变卦呢?
第三,宋江问“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意思很明白:我要招安是为兄弟们找出路,你反对,是你个人想法,能代表大家吗?
说狠点,宋江心里其实没想放过武松,就算没杀心,也想给他个教训。不过鲁智深几句话,让宋江冷静下来了。
鲁智深说:“现在满朝文武都是奸臣,蒙蔽皇上,就像我这直裰染黑了,洗也洗不干净。招安没用,不如散了,各寻出路。”宋江赶紧解释:“皇上圣明,只是被奸臣蒙蔽,将来我们替天行道,朝廷肯定会招安,青史留名,多好!所以我急着招安,没别的意思。”众人都谢了。
鲁智深这话,宋江得听,毕竟鲁智深在三山派里威望高,宋江忌惮。于是宋江赶紧解释,还强调“别无他意”。
“别无他意”啥意思?就是没难为你们,别多想。细想下,是不是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其实宋江没放下这事。第二天李逵请罪时,宋江喝道:“我手下这么多人马,都像你这样无法无天,法度还怎么维护?看在兄弟们面上,先饶你一命,再犯绝不轻饶!”
这话是冲李逵说的,其实是说给武松听的。
后来宋江真招安了,带着兄弟们东征西讨,武松虽然也跟着,但宋江不再信任他,俩人很少来往,情分也越来越淡。
宋江和武松最后一次见面在六和寺。那时武松征讨方腊断了臂,成了废人。武松说:“我残疾了,不想去京城。身边的钱都给寺里,当个清闲道人挺好。哥哥造册别写我。”宋江回:“随你便。”
“随你便”就是你想咋样就咋样,我不管了。武松都成废人了,宋江没一句安慰,一句“随你便”就打发了。
更别说林冲风瘫留在六和寺,宋江还让武松去照顾。
宋江死后,吴用、花荣吊死在他坟前,那武松知道宋江死讯会咋想?书里没写,估计也没多难过,俩人早形同陌路了。
当年那么投缘的结拜兄弟,咋最后分道扬镳了呢?
首先,招安这事俩人闹掰了。当初在孔家庄,武松说“受了招安就来寻哥哥”,宋江特别认同,还说“你将来劝劝鲁智深、杨志,招安后在边疆一刀一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可武松上了二龙山后,受鲁智深影响,成了反招安的急先锋。
其次,出身不同,志向就不一样。武松是草根,就想吃饱穿暖,有尊严活着。他反对招安,是想继续在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像李逵想拉皇帝下马、宋江当皇上。
宋江呢,是富二代加刀笔吏,读过书,有野心,“敢笑黄巢不丈夫”。他招安,是为了兄弟们找出路,更是为了自己报效朝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志向不同,走不到一块儿是必然的。
再者,征讨方腊,梁山死了好多人,武松对宋江彻底失望了。那一仗死的死、伤的伤,以前的热闹没了,鲁智深还在六和寺坐化了。武松觉得宋江为了自己前途,把兄弟当炮灰。他不去京城,不光看透官场,更是对宋江死心了。
若干年后,武松回头看,不会后悔没做官,不会没享受富贵,因为他活到了八十岁。宋江呢?早就在蓼儿洼躺了几十年了。
选择就是命运,宋江和武松选了不同的路,结局自然不一样。谁对谁错?谁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