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的发生点在哪-上古时期的阪泉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战役的发生点在哪里)
古代中国的疆域内存在着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两大族系,两大族系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不同,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作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在人们传统印象之中,黄帝一直是农耕...
古代中国这片土地上,一直住着两拨人:一边是中原的农耕民族,种地过日子;另一边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放牧骑马闯天下。咱们平时总说黄帝是华夏人文初祖,一提到他,脑子里就是农耕文明的样子——教大家种五谷、盖房子。但翻翻司马迁的《史记》,好像有点不对劲,黄帝说不定不是农耕来的,可能是游牧出身呢?
司马迁写黄帝的时候,笔墨特别省,就一句:“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翻译过来就是,黄帝出身好,是少典部族的,叫轩辕。从小就不一般,襁褓里就会说话,长大诚实又聪明,跟后来写开国皇帝的套路差不多,全是夸赞,但具体干啥了,没细说。
黄帝当上头儿的时候,神农氏的后代已经不行了,各路诸侯天天打架,老百姓苦得不行,神农氏也管不住。没办法,黄帝只能带兵练武,去收拾那些不听话的诸侯。结果呢?诸侯们一看这阵仗,都跑来归顺他了。
不过,还有俩人不服:一个是特别能打的蚩尤,凶得很,谁也不敢惹;另一个是老牌首领炎帝,当时农耕文明的代表,一看诸侯都去拜黄帝了,心里估计不平衡,想去打那些诸侯,结果诸侯跑得更快,全投黄帝去了。
这么一来,差不多就是炎帝、黄帝、蚩尤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了:黄帝在中原,炎帝在西方(太行山以西),蚩尤在东方,当九黎的老大。
三国鼎立那会儿,局势还算稳,黄帝就开始搞事情,推出一堆增强实力的招儿。
《五帝本纪》里说:“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貔貅貙虎。”
除了整军修德,黄帝还研究四季变化,量土地,安抚百姓,种五谷,连熊、罴、貔、貅、虎这些猛兽都拿来训练。尤其是“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这十二个字,看着可太像农耕文明的做法了。
没过多久,三国局势变了。先是黄帝和炎帝在阪泉打了一仗,黄帝连赢三次,炎帝认了怂;接着炎帝跟蚩尤抢黄河下游的地盘,打不过,往北跑,找黄帝救命;最后黄帝拉着炎帝一起打蚩尤,结果打了三年九仗都没赢上,最后集合各路诸侯,在涿鹿之战里才把蚩尤给灭了。
所以黄帝统一三国之前,打了俩特别有名的仗: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有意思的是,这两仗打的地点,说不定跟黄帝出身有关系呢!
涿鹿之战在哪好确定,就在现在河北张家口的涿鹿县。但阪泉之战的“阪泉”在哪儿,说法可就多了,有四个地方:1. 山西阳曲县东北,以前叫汉山,现在从这儿开车去涿鹿县要451.3公里;2. 河北涿鹿县东南,离涿鹿之战的战场特别近;3. 山西运城县南,开车去涿鹿县要873.3公里;4. 河南扶沟县,开车去涿鹿县要863.7公里。
可咱们看看黄帝陵、石峁古城、宝鸡炎帝陵这些遗址,要是阪泉之战在河北涿鹿县东南,那可能性真不大。为啥?你想啊,四千多年前,交通和组织能力都有限,小部队或许能跑千里,但要带着各路诸侯的大部队跨几千里作战,以农耕文明那套,根本做不到啊!
这么看,黄帝说不定真是游牧民族,早就熟悉草原,从陕西、山西调兵,骑着马顺着北方草原就到了河北涿鹿县。司马迁在《史记》里还有句话,能帮这个猜想加把劲。
《五帝本纪》里说,黄帝打完炎帝、蚩尤之后,往东到过东海、登过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过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过湘山。但最关键的是这句:“迁徙往来无常处,四处迁徙,没有固定住处,带兵走到哪,就在哪设军营自卫。”这简直跟游牧民族的生活一模一样啊!
不光《史记》,《山海经》里写黄帝的地方,也说得明明白白,他可能就是游牧出身!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此北狄”,《大荒北经》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北狄那可是实打实的游牧民族!不过《山海经》不算正经史书,记载的得打个问号。但周人的历史和黄帝的遗址,能帮咱们推断点东西。
汉朝王符在《潜夫论》里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于黄帝”。说白了,黄帝姓姬,白狄也姓姬,周人还是姓姬,这三家关系可不小。而且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之前,周人还过着游牧日子,直到古公亶父迁到岐山,才开始盖房子、种地,“贬戎狄之俗”。所以可能是黄帝的一支先到了中原,慢慢变成农耕文明,但老家的人还在放牧,后来周人崛起了,又回到中原。
再看看《左传》,春秋时白狄就在雍州北部(现在陕北一带)——正好是古公亶父没迁岐山前住的地方。巧了不是?陕北那边偏偏有好多黄帝遗址,像石峁古城、黄帝陵、黄帝庙,而且《史记》说“黄帝崩,葬桥山”,就在陕北!这遗址和白狄的老家住一块儿,绝对不是巧合,跟《山海经》一对,黄帝出自北狄的可能性就大了。
四千多年前的黄帝到底啥样,现在肯定没法100%搞清楚。但结合《史记》和考古发现,他更可能是游牧出身。有些学者说得更大胆,说炎黄阪泉之战,其实就是农耕文明打游牧文明的保卫战。
不光刘毓庆,郭沫若、易华这些大学者都支持黄帝游牧出身。易华还说“黄帝肯定是传说中的游牧英雄,成吉思汗就是游牧传统的继承者”呢。
后来黄帝跟中原的农耕民族接触多了,慢慢接受了农耕文明,最后成了咱们的人文始祖之一。黄帝、炎帝、蚩尤代表的这几拨人,最后慢慢融合,就成了后来的华夏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