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世走向衰落-唐朝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成语)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封建历史当中,有,强汉盛唐,的说法,即历史上的唐...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也是咱们老挂在嘴边的“盛唐”,公认的古代中国巅峰时代之一。
咱们常说“强汉盛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那时候的大唐,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哪样不是在全球数一数二?随便拎出来一项,都能让周边国家眼馋得不行。
不过再牛的帝国,也逃不过“盛极而衰”的规律。唐朝那么强,最后怎么还是慢慢垮了?今天就瞎聊聊这个事儿。
先说说唐朝为啥能那么牛。台湾历史学家李定一在《中华纲史》里提过,盛唐的底气,一半来自制度,一半来自皇帝会治国。唐朝的制度其实是从隋朝那儿继承来的,隋朝又吸收了南北朝的精华,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里,结合自家国力,一顿操作猛如虎,把制度完善得明明白白。
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有这么四个:
第一个是“租庸调制”。简单说,就是男的十八岁能分到地,大部分是国家租给你的,你种地,交点粮食就行。负担均摊,轻徭薄赋,老百姓能安心过日子。
第二个是“府兵制”。全国划成六百多个“府”,平时府兵种田,冬天练兵,武器粮食自己备。但好处是,当府兵的租庸调全免,相当于用服役换免税。
第三个是“三省制”,就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集体决策,不容易让权臣一家独大,皇帝也能听到更多声音,不容易偏听偏信,政治清明不少。
第四个就是“科举制”。虽然现在看科举坑了不少读书人,但在当时,这可是个大招。不管出身,有本事就能考当官,一下子从民间挖出不少人才,政治活力上来了,社会也稳了。
贞观之治那会儿,唐朝安安稳稳,没内忧没外患。但历史这玩意儿,从来不会一直顺风顺水。很快,大唐就迎来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反了。这俩人一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一个宦官,一合计,直接起兵造反,把唐朝折腾得够呛。这场乱,直接被看作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其实安禄山早有反心,但唐玄宗一开始没当回事,觉得他忠心。后来真打起来了,唐玄宗才慌了,赶紧派封常清、高仙芝去挡。结果呢?他听信宦官谗言,把俩忠臣给杀了。这下好了,能臣都没了,叛军更肆无忌惮。
唐玄宗一看撑不住了,带着杨贵妃他们跑路。逃到马嵬坡,士兵不干了,觉得杨国忠和杨贵妃是祸根,非要杀了他们。唐玄宗没办法,只能赐死杨贵妃,士兵这才消停点去打仗。不过安史之乱虽然最后平了,对唐朝的打击可太大了。
乱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直线下降,藩镇坐大,宦官专权,朝里还一堆党争。这三股势力互相掐,谁也不服谁。唐文宗都说过“去河北贼容易,去这帮党派难”,可见当时朝乱成什么样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立国根基慢慢被腐蚀了。藩镇横行,宦官、党争瞎折腾,国家根基摇摇欲坠。老百姓活不下去,起义一波接一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那时候“民坠涂炭,无所控诉”,老百姓苦不堪言。
最后,公元907年,最大的藩镇头子朱温起兵,逼着唐哀帝禅位,唐朝就这么没了。
朝代这东西啊,就像盖房子。唐朝初期制度打得好地基,越往后修越歪,能人不用,制度老化,最后房子塌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就只能被碾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