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京城的国子监中-为什么种了那么多槐树 (京城国子监读后感)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朝廷设立的最高教育学府,也是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后来其管理功能逐渐弱化,逐渐转向教育学府,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吧,历史上的国子监不仅接纳来自全国各...

admin

国子监,也叫太学、国学,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学府,一开始还管着国家大事,后来慢慢就只搞教育了。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老地方。

以前国子监可热闹了,天南海北的学生都能来,连外国留学生都收,给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中外文化也在这交流。

最早的国子监是东吴孙休永安元年(258年)在南京建的。到了西晋咸宁四年(278年),朝廷设了国子学,还配了博士和国子祭酒,这可是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在太学之外又搞了个国子学。

西晋那会儿,国子学时有时无,不太稳定。北齐的时候叫“国子寺”,隋文帝又改回“国子学”,隋炀帝一拍板,正式定名“国子监”,这个名字就算稳了。

京城的国子监中-为什么种了那么多槐树 (京城国子监读后感)(图1)

后来的朝代都设有国子监,专门教那些优秀的学生。一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改学制,设了学部,国子监就被裁了,功能并入学部,它的历史使命也就到这儿了。

北京的国子监是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建的,后来各朝都把它当最高管理兼教育机构,到现在都700多年了。

要是你去过国子监,可能心里会犯嘀咕:里面怎么种了那么多槐树啊?

听说啊,明清贡院有棵元朝种的“文昌槐”,传说这地方是文昌帝射箭的宝地。民间都说文昌帝管考试,所以古代考生考前去文昌帝庙拜拜,求个状元啥的。

京城的国子监中-为什么种了那么多槐树 (京城国子监读后感)(图1)

国子监里那一片片古槐,跟站岗的士兵似的,守着这块地。这习惯从周代就有了,“面三槐,三公位焉”,意思就是“三槐”代表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大官。

所以槐树又叫“公卿大夫之树”,国子监种这么多槐树,就是盼着学生们能考上功名,当大官。

科举从隋唐开始,考场叫“贡院”,皇帝招贤纳才的地方,所以贡院也种满槐树。

进国子监,彝伦堂西边拐角有棵15米高的槐树,叫“吉祥槐”。这树跟元朝第一任祭酒许衡有关,为啥叫“吉祥槐”,有个故事。

京城的国子监中-为什么种了那么多槐树 (京城国子监读后感)(图1)

传说这树明末就枯死了。可到了乾隆十六年夏天,枯枝上突然冒出新芽。国子监的师生发现后,枯树复活的新闻就传遍了北京。

那天正好是乾隆他妈慈宁太后六十大寿,老百姓觉得这是好兆头,就取名“吉祥”。于是朝廷里里外外的官员都写诗作画,给太后庆贺。

槐树性格质朴又坚韧,长得又旺,成了京城的文化符号。北京人都喜欢它,当行道树,走在路上有树荫看花瓣飘落,也算北京一道风景。


上一篇: 穆罕默德·摩萨台是怎么当选伊朗首相的-倒台之后他逃亡到了什么地方 (穆罕默德·摩萨台) 下一篇:国子监是怎样的机构-为何最后会没落呢 (国子监是怎样的一个机构,在教育史上有什么意义)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