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和洽是什么出身?他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在哪里)
三国时期人才的比例即便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较高的,这和当时人口比例、政治结构、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三国初期时候人才的比例,那是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三国里随便拿一个优秀点的谋臣和武将放到其他时...
三国时期的人才密度,放哪个朝代都算顶流了,人口基数、乱世格局、文化风气搅合到一块儿,尤其是刚开局那会儿,谋臣跟下雨似的,猛将跟地里的蘑菇一样冒。随便拎个三国里的牛人谋士或猛将,扔到其他太平年代,战绩都能闪瞎眼。
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年轻时就被人举了孝廉,大将军府也来请他,他都没去,全给婉拒了。191年袁绍占了冀州,开始冒头,就派人去请汝南的名士。当时不少人都奔着袁绍去了,和洽却觉得袁绍这人靠不住,成不了气候。反倒觉得刘表在荆州,虽然没啥大志向,但挺爱惜人才,喜欢跟士人打交道,好歹能有个依靠。于是他就带着亲戚老乡,一股脑儿往南投奔刘表了。
208年曹操打下荆州,刘琮也投降了,和洽跟着归了曹营,被封为丞相掾属。那会儿他和毛玠、崔琰混得熟,这俩人都以忠正清廉受曹操重用,和洽后来也跟着被提拔成侍中。后来崔琰被曹操赐死,毛玠心里不痛快,就有人趁机告发他非议曹操,曹操一听火了,把身边大臣都叫来。和洽这人敢说话,站出来说毛玠平时最讲节操,得查清楚。但曹操以军情紧急为由没答应,最后毛玠还是被免官,再也没被用过。
215年曹操打张鲁的时候,和洽建议趁机把军队调回来,把百姓也迁走,省得花太多钱防守,曹操没听。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拜和洽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226年又封他西陵乡侯,多了二百户食邑。魏明帝上台后,和洽劝他要以百姓为根本,别老大兴土木修些没用的宫殿,还得省点劳民伤财的徭役,砍掉些多余的事,好给军队攒粮。
和洽这人还特清贫,守着本分,当太常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甚至得卖田卖宅过日子。魏明帝曹叡知道了,下令赏了他些谷帛。他死后,被追谥为“简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