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有何原因-为何说唐朝科举作弊成风 (背后有何原因引起腰疼)
唐朝科举作弊成风?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中国古代,也有,高考,,那时候叫做科举制度,如果从隋炀帝设进士科算起,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科举因其相对公正的选举形势,在中国历史上...
唐朝科举那会儿,作弊好像挺常见的?
在中国古代,也有“高考”,那时候叫科举制度。从隋炀帝设进士科算起,一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科举因为相对公平,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
隋炀帝设进士科没几年隋朝就亡了,接着是李唐王朝。唐朝接过了隋朝的班,科举这种选人的办法也被沿用了下来。但任何制度从形成到完善,哪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不完善的科举,在唐朝是啥样呢?
唐朝科举分了好些科,最基本的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嘛,顾名思义,就是考你对经史典籍的熟悉程度,比如《礼记》《周易》这些,分大中小三类,考生能自选要考的经典,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的——毕竟古代讲究以孝治国,儒家思想是核心,科举考上的都是未来的栋梁,治国核心思想肯定得精通啊。
进士科在唐朝主要就是考诗赋了。唐高宗时期还假模假式考过杂文,后来也名存实亡,诗赋的分量越来越重。所以诗歌能在唐朝发展到巅峰,你想啊,国家级考试选人才都考这个,它能不繁荣吗?
明经和进士是唐朝科举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两科。相比之下,明经容易多了,毕竟考的都是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只要背熟就能考好;进士科就难了,考诗词歌赋,看的是平时的积累和天赋。
《全唐诗》里还有句挺有意思的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你30岁考中明经,就算老了;但50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可见这俩科难易差得多大。
因为进士科难度实在太高,唐朝科举初期制度又不完善,读书人为了考好,就流行起个不成文的、甚至有点败坏风气的做法:行卷。

行卷
啥叫行卷呢?简单说,就是考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诗啊文啊,拿给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看。要是能得到他们的喜欢,考生就能迅速出名,主考官自然会多留意几分,考功名的路就好走多了。
唐朝好多大诗人都是这么走上仕途的,比如陈子昂。他两次科举落第,后来在京城搞了个“伯玉毁琴”,成功把自己的文章递到了朝廷大官手里,得了句“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的评价,第三次考就中了进士。
诗佛王维也干过行卷的事,而且他找的对象了不得——玉真公主。王维投递的是自己最得意的诗和画,还带了把琵琶。结果他弹了支琵琶曲,把公主迷住了,看了诗画后,公主当场拍胸脯保证一定举荐他。
后来王维真考中了状元,这下可苦了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因为之前内定的状元就是他。
当然行卷也不是一次就能成的,多数时候得反复投递好几次才能引起注意,这叫“温卷”。
说起来,行卷不算科举本身,但跟科举关系大了,基本就是考前作弊的一种形式,虽然不太光彩,却大大促进了唐朝诗歌的发展——考生行卷前肯定得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写出最好的诗。那些没本事的人,别说公主,就算皇帝想举荐,也心有余力不足啊。
行卷还没完,毕竟行卷的人多,名额有限,总得从这些人里挑最出色的吧?于是就有了通榜。
通榜
行卷是考前“作弊”,算公开的秘密;通榜就更光明正大了。考生行卷后,要是真有才学,都会被引荐,原本没名气的普通考生也能混点知名度。然后主考官根据考生的社会名气和才德列个候选名单,当录取的重要参考。差不多从隋唐到北宋初年,能考上的基本都来自通榜名单。
这种明目张胆的内定作弊能成,主要是因为唐朝科举不糊名——谁的答卷一目了然,就给有关系的人钻了空子,没关系的就吃亏了。比如前面说的陈子昂,炒作自己前是“通榜”的受害者,炒作后又成了受益者。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考试前的通榜上就预设了“名人”,也算作弊。苏轼讨论科举时就抨击过这事儿:
“唐之通牓,故是弊法。”——《议学校贡举状》
苏轼直接批评得挺狠,说唐朝的通榜就是弊病,就是作弊!
行卷和通榜这做法,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直到仁宗年间改革科举,先取消通榜,再考卷糊名,可操作空间就小多了。我们现在的高考,还沿用考卷糊名的规则呢。
关试
考生们靠着行卷、通榜,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但这不代表就能当官了。因为唐朝对进士特别重视,宰相基本得是进士出身,所以当时管那些考中进士还没当官的人叫“白衣卿相”。
在“白衣卿相”等着的时候,礼部会把他们的简历和试卷送到吏部,再由吏部筛选,考下一轮,叫关试。
关试挺严格的,考四门功课。第一门“身”:看考生相貌周正不周正,身体有没有毛病;第二门“言”:官员代表国家形象,言行举止得得体;第三门“书”:特指楷书,因为唐朝公文多用楷书写;第四门“判”:就是审批公文,当官的基本功,诗写得再好,不会审批公文,也算不上合格官员。
要是考生过了这四项考核,恭喜你,后面走个流程,就能正式当大唐官员了。那没过关是不是就没希望了?也不是,可以继续找权贵门路谋官职,或者自愿去地方当幕僚,工作表现好,还能再次被举荐。
不过话说回来,唐朝科举因为制度不完善,可操作空间特别大。虽然确实不公平,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也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有了更多选择。更重要的是,科举里对诗词的看重,才让我们隔了1000多年还能读到那么多美丽的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