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王安石的变法遭受到苏轼和司马光的极力反对-又是怎么回事 (王安石的变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形成像唐朝那样的地方割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收归了政、财、军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由于实行一职多官,导致官僚机构非常庞大和臃肿,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防御北方...

admin

北宋刚立国那会儿,最怕的就是再出现唐朝那种地方割据的局面,所以干脆把政、财、军权都收上来,政治上让文人掌权,军事上呢,主打一个守内虚外,先把自家院子看紧了。

王安石的变法遭受到苏轼和司马光的极力反对-又是怎么回事 (王安石的变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图1)

结果呢,一职多官搞下来,官僚机构臃肿得不行。为了稳住局面,防着北方少数民族打过来,又搞“养兵”政策,军队规模越滚越大。这么一来,官员和军队都扎堆,财政立马就绷不住了,这仨凑一块儿,就成了北宋又弱又穷的老大难问题。

宋神宗上台后,看着这局面实在着急,就重用王安石开始搞改革。可没改多久,就碰上了司马光带头的守旧派使劲拦着。那为啥王安石的变法,偏偏惹得司马光、苏轼他们拼命反对呢?大概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司马光对当时的问题,认识得不够深。这人吧,作为文学家、史学家,确实有两下子,但说到治国理政,就容易光说不练。看看他当官时的表现,净整些大道理,真干出啥成绩的没见几个,这说明他对宋朝那些积弊,心里其实没数。

第二个原因,王安石的变法本身,确实出了不少岔子。比如“青苗法”,本来是想让没钱的老农能借点钱渡过难关,结果下面那些官员为了显政绩,硬逼着不需要贷款的农民也去借,利息还高得吓人,老百姓被坑得叫苦不迭。还有“保甲法”,把募兵改成征兵,好多人为了不当兵,居然把自己弄残了,这也太离谱了。

第三个原因,俩人的治国理念根本不一样。司马光动不动就拿“祖宗家法不能变”当挡箭牌,主张在老框框里修修补补;王安石呢,觉得非得大刀阔斧改才行。王安石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意思是老百姓不交更多税,国家钱也够花;司马光却觉得天下财富就那么多,要么在老百姓手里,要么在官府手里,根本不可能两头讨好。这么看,司马光确实有点太保守了。

王安石的变法遭受到苏轼和司马光的极力反对-又是怎么回事 (王安石的变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图1)

虽然最后变法搞砸了,但王安石那些创新的想法,后来好多朝代都学着用,功劳其实不小。


上一篇: 一词原本为青楼女子的行业术语-跳槽 下一篇:如何变暧昧的-苏轼笔下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原来的意思是什么 (如何变暧昧的男生)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