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有何原因-为何说唐朝科举作弊成风 (背后有何原因引起腰疼)
唐朝科举作弊成风?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中国古代,也有,高考,,那时候叫做科举制度,如果从隋炀帝设进士科算起,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科举因其相对公正的选举形势,在中国历史上...
唐朝科举作弊成风?这事儿得从科举说起。中国古代也有“高考”,叫科举制度,从隋炀帝设进士科算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除,存在了1300多年,靠的就是相对公正的选拔方式。
隋炀帝设进士科没几年隋朝就亡了,李唐王朝接手,科举这种选人的法子也被继承了。但任何制度从形成到完善都得慢慢来,不完善的科举在唐朝是啥样呢?
唐朝科举分很多科,最基本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一听名字就知道考啥——通晓经史,比如《礼记》《周易》这些,分大中小三类,考生可以自选要考的经典,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的。为啥?古代以孝和儒家思想治国,考中的人都是未来栋梁,治国核心思想肯定得精通啊。
进士科在唐朝主要考诗赋。唐高宗那会儿还装模作样考过杂文,后来也就挂个名,诗赋的分量越来越重。你想啊,国家级考试都考诗赋,诗歌能不发展到巅峰吗?
明经和进士是唐朝科举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两科,但难度差远了。明经容易,考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只要背熟就能考好;进士科就难了,考诗词歌赋,看平时的积累和天赋。
《全唐诗》里有句老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30岁考上明经,你就算老了;50岁考上进士,你还算年轻,这差距够大的吧。
因为进士科太难,唐朝科举初期制度又不完善,读书人就流行起了个不成文的做法——行卷。

行卷
所谓行卷,说白了就是考试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诗词文章拿给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看。要是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考生就能迅速出名,主考官自然会多关注几分,当官的路就好走多了。
唐朝不少大诗人都是这么上位的。比如陈子昂,之前考了两次都没中,后来在京城搞了个“伯玉毁琴”的大动作,硬是把文章送到了朝廷大官手里,得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的评价后,第三次科举就考中了。
诗佛王维也干过这事儿,而且他找的“评委”可太牛了——玉真公主。王维投递了自己最满意的诗和画,还带了琵琶。结果他弹了支琵琶,直接把公主给迷住了,看了诗画后,公主当场拍胸脯保证一定举荐他。
后来王维真考中了状元,这下苦了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因为之前内定的状元就是他。
当然,行卷也不是一次就能成的,大多数人得反复投递文章才能得到关注,这叫“温卷”。
行卷不算科举本身,但跟科举关系大得很,基本就是考前“走后门”,虽然不光彩,却促进了唐朝诗歌的发展——考生们行卷前肯定得绞尽脑汁,拿出十二分水平,没本事的人,就算公主有心举荐,也帮不上忙。
行卷之后还有一步。行卷的人那么多,名额有限,总得从这些人里挑最出色的吧,于是就有了通榜。
通榜
行卷是考前“暗箱操作”,通榜就摆在明面上了。考生行卷后,要是真有才学,会被引荐,没名望的也能混出点知名度,主考官再根据考生的社会名气和才德列个候选名单,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basically 从隋唐到北宋初期,考中的人都是出自通榜。
这种“明目张胆的内定”能成,主要是因为唐朝科举不糊名,答卷是谁的一目了然,给了有关系的人可乘之机,没关系的就遭殃了。比如陈子昂,炒作前是通榜的受害者,炒作后就成了受益者。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通榜其实也算作弊,苏轼后来聊科举时,直接骂过这玩意儿:“唐之通牓,故是弊法。”——翻译过来就是:唐朝的通榜,就是不好的作弊!
行卷和通榜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直到仁宗年间改革科举,取消了通榜,还要糊名考卷,可操作空间就小多了。现在的高考,还保留着糊名的规则呢。
关试
考生们通过行卷、通榜考中了进士,但这不代表就能当官。唐朝对进士特别重视,宰相基本都得是进士出身,所以考中但还没当官的人,被叫作“白衣卿相”。
在等官职的时候,礼部会把考生的简历和试卷送到吏部,再由吏部筛选,考一门叫关试。
关试可严了,考四门:第一门“身”,看长相端正不、身体有没有毛病;第二门“言”,当官的得代表国家形象,言行得体;第三门“书”,专考楷书,因为唐朝公文都用楷书写;第四门“判”,就是批公文,这是当官的基本功,诗写得再好,不会批公文也不行。
要是考生通过了这四项,恭喜,后面走个流程就能正式当官了。那没通过是不是就没戏了?也不是,可以通过权贵的门路弄官职,或者去地方当幕僚,表现好了还能再被举荐。
唐朝科举因为制度不完善,操作空间大得很。虽说这不公平,但事儿都有两面性,也让更多有才华的人多了条路。更重要的是,科举里对诗词这么看重,咱们今天才能读到那么多好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