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何没有先解决契丹问题 (赵匡胤建立宋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为何赵匡胤不跟随柴荣的步伐,而是先南后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历史有时候对于有些人来说真的是一个莫大的玩笑,对于周武帝宇文邕来说是如此,对于周世宗柴荣来说...
今天想聊聊柴荣和赵匡胤的路线选择——柴荣为啥主张先干契丹,赵匡胤却不跟,偏要先南后北呢?
历史有时候真挺会开玩笑的,对周武帝宇文邕是,对周世宗柴荣也是。宇文邕那会儿,北方早平定了,就剩南边的陈朝,他死前想着先打垮突厥再统一天下,结果老天不给时间,北征时病死了,后来杨坚篡了他的位。
柴荣也挺可惜的,跟宇文邕似的。他听了王朴的《平边策》,还放话:“十年平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时,北边打契丹,抢回了十六州里的三州;南边又揍了南唐,势力范围更大了。后来赵匡胤能统一,其实都是踩着柴荣打下的基础。
可惜柴荣就当了六年皇帝就没了,后来赵匡胤抢了后周江山,而且他还推翻了柴荣定的策略,搞先南后北——先平南方,再慢慢收拾契丹。
柴荣的计划到底行不行,现在谁也说不准,但赵匡胤的计划倒是失败了。他倒是统一了中原,可宋朝是个“阉割版”的——幽云十六州一直在契丹手里,唐朝的河西让西夏占了,西南又是大理的地盘。比汉唐就算了,连明朝都比它地盘大。
那赵匡胤为啥不按柴荣的路子走,反倒听赵普的搞先南后北呢?
其实从当时形势看,赵匡胤要真学柴荣,胜算估计不大。因为柴荣那会儿的契丹,正是大辽最弱的两个时期之一,当家的辽穆宗,历史上人称“睡皇帝”。
这家伙爱喝酒不爱女色,一喝多就发疯然后睡觉,把辽国朝政搞得乱七八糟,所以叫“睡皇帝”。要不是后来辽景宗有点本事,辽国可能提前一百多年就没了。
柴荣当时就觉得,摊上这么个活宝,趁他病要他命,直接拿下幽云十六州,有了这块屏障就不怕契丹铁骑了。柴荣这人想到就干,跟李世民有点像,高平之战敢亲自带队往前冲。
于是他生命最后时刻,柴荣发动北伐,抢回了幽云十六州的三州。其实柴荣这想法是对的,当时辽国君臣确实没反应过来,后来会咋样,没后续了,都是历史了。
可惜柴荣北伐后没多久就病了,接着就死了,他的北伐计划停了,没多久赵匡胤就搞了“陈桥兵变”。
赵匡胤这吧,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上位,有点不光彩,所以得赶紧稳住后周旧臣,还得立点功,显得自己名正言顺。
但赵匡胤这人跟柴荣性格也不太一样。柴荣有点像李世民,敢赌;赵匡胤就稳重多了,你看北宋灭国,都是策划好了才动手,比如南唐的林仁肇,相当于赵国的李牧,赵匡胤为了灭南唐,居然用反间计把林仁肇弄死了,让李煜自毁长城。
性格决定选择嘛,赵匡胤这种性格,肯定不先啃硬骨头,专挑软柿子捏。对他和刚起来的北宋来说,这确实是最保险的路子。
所以赵匡胤先花了几年平南方,等他想回头打契丹时,已经晚了。为啥?这时候契丹出了个明主辽景宗,更可怕的是他老婆萧燕燕。他们俩一上台,就改了辽穆宗那套弊政,国力恢复了,还提拔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这种猛将,宋朝君臣一听名字就腿软。
国家有明君,决策就不会乱,跟辽穆宗那会儿完全不一样。赵匡胤这时候想拿幽云十六州,明显脑子进水了,后来想花钱赎回来,还没来得及实施,他人就没了。
而之后的赵太宗就是“高粱河车神”,两次北伐让宋朝精锐损失殆尽,所以北宋之后的被动挨打就从这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