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汗为什么带着土尔扈特人即使牺牲惨重也要东归 (渥巴锡汗后代)
在明代游牧于漠西的蒙古人被称为瓦剌,在清代被称为厄鲁特,卫拉特,它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土尔扈特部姓氏不详,游牧于雅尔,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哈萨克斯坦境内,之额什尔努拉,今新疆塔...
明代时候,漠西那片地方的蒙古人,当时叫瓦剌;到了清代,他们又多了个名字,叫厄鲁特,也叫卫拉特。这帮人主要分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还有土尔扈特。土尔扈特部具体姓啥,现在也没个准谱,他们当时主要在雅尔——也就是现在新疆塔城以西,哈萨克斯坦那块儿——的额什尔努拉游牧,现在那地方叫乌尔扎,一部分在塔城地区西北,一部分在俄国境内。
明朝快完蛋那会儿,土尔扈特有个首领叫和鄂尔勒克,跟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闹掰了。那时候准噶尔部越来越牛,和鄂尔勒克觉得待着没意思,干脆带着自己的人,1628年,也就是明崇祯元年,往西边走。走了小两年,总算到了个没人烟的地方——额济勒河下游,现在叫伏尔加河。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那边一待就是一百四十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实在待不下去了,决定回老家。主要还是沙俄太欺负人了。政治上,土尔扈特是汗王说了算,下面有个叫“固尔扎”的机构。俄国非要改组这个机构,让它跟汗王平起平坐,还找了个叫策伯克多尔济的当代理人,分化他们,跟渥巴锡汗对着干。经济上更惨,俄国让大批哥萨克移民往东挤,牧场越来越小,放羊都没地儿了。还有一堆不公道的事儿。

到了1767年,渥巴锡当上汗王后,偷偷开了个小会,就那么几个人,决定要回老家去。毕竟他们在伏尔加河那边待了快一百五十年,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洒过不少汗。突然说要走,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想通的,毕竟那是他们待了一辈子的地方啊。

1770年,渥巴锡又在一个秘密地方开了第二次会,还是绝密的。会上他们发誓,一定要离开沙俄,回自己的祖国。到了1771年1月4日,渥巴锡把所有战士都召集起来,说咱们再不反抗,脱离沙俄,就真成奴隶了!这话一出,大伙心里那团火一下子就点着了。虽然他们想瞒着俄国人,但消息还是不小心漏了出去。
情况突然变得很急,渥巴锡只能提前动手。本来他们打算带着左岸那一万多户老乡一起走,结果那年冬天特别暖和,河一直不结冰,左岸的人过不来。没办法,只能临时改主意,让右岸那三万多户赶紧先走。
第二天,渥巴锡带着一万人断后,他一把火点了自己的木头宫殿,紧接着,整个村子的房子都跟着烧起来了。这意思很明显:不走了,跟沙俄彻底掰了!路上不光要打仗,还有严寒、瘟疫,再加上饿肚子,人死了一大半。有人开始动摇了,觉得还能不能活着回到祖国。这时候渥巴锡赶紧把大伙聚起来,说:“咱们宁死也不能回头!”这话一出来,大伙的心又齐了。
土尔扈特人就这么一路打,一路走,差不多半年时间,走了上万公里。他们躲过了沙俄、哥萨克、哈萨克军队的追杀,熬过了各种难熬的苦,牺牲太大了。当初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人,等到了伊犁,只剩下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八九万人把命扔路上了。他们这事儿,把全国人都感动了,各地都捐东西给他们。清朝政府也掏钱买牛、羊、皮袄、茶叶、粮食,帮他们渡难关。还派官员去找好地方,把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这些水草丰美的地方划给他们当牧场,让他们能好好过日子。

土尔扈特部这次回归,真是创造了个奇迹,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么一次大迁徙。不光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被震动了,也让大家看到了咱们中华民族不怕强权、反抗压迫、热爱和平自由的劲儿,这事儿肯定能一直记在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