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却给宋朝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澶渊之盟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宋朝为什么传给他兄弟)
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唯独除了军事,由于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就定下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组织架构,导致北宋乃至于整个的宋朝在军事作战中,鲜有胜利,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北宋那会儿,政治、经济、文化都搞得有声有色,唯独军事这块儿,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赵匡胤建国的时候定下的规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结果整个宋朝打仗,赢的时候少之又少。

今天想聊聊历史上总被人吐槽的澶渊之盟。这事儿后来被无数人喷,说是不平等条约,拿钱买平安。具体啥内容呢?辽国皇帝管宋朝皇帝叫兄,宋朝皇帝尊辽国萧太后为叔母,但北宋每年得给辽国送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当“岁币”。
当时主导这事的宰相是寇准,后来他还老拿这事儿吹牛,难道他不知道这是不平等条约?真相到底是啥呢?寇准后来的继任者给了答案:澶渊之盟后,天下太平了,虽然每年给辽国送钱,但这点钱还不到打仗费用的百分之一。

估计有人会说,这事儿一开,以后北宋就得没完没了地送钱。但北宋的命根子其实是商业税收啊,一旦打仗,战败赔款是小事,大家做不了生意,国家收不上税,百业停摆,老百姓遭殃,那才要命。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安生了一百多年,辽国还成了北宋挡着高丽、女真、党项这些少数民族的第一道墙。虽说没拿到燕云十六州,但这收益可比那十六州大多了。
不过宋真宗也不是傻子,澶渊之盟后,宋辽和平百年,贸易搞得挺火,但有个东西绝对不能出现——钱。他规定,宋辽贸易只能拿东西换东西,不能用铜钱买。但辽人可以用铜钱、银子来买北宋的东西,结果呢?这些钱最后全流回了北宋的地界。

其实这事儿挺现实的,双边贸易里,强国能印钱抢弱国的财富,强国可以不跟你做生意,但弱国不行,因为自己造不出好东西,所以弱国在贸易里根本没话语权。
老说北宋军事软,打仗老输,但在货币战争里,它可是绝对的王者。不知道看完这篇,大家对现在的事儿有没有点启发?